沙塘镇:厦大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队用青春点亮张树村暑期时光
发表日期:2025-08-11编辑录入:柳棣夫
山海相隔情相系,近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队的16名学生跨越山海,从东海之滨来到我县沙塘镇张树村,开展为期20余天的支教活动。在这片黄土地上,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队伍,他们以知识为笔、以热情为墨,为村里的孩子们勾勒出一段难忘的假期时光,更用互助与坚守书写了青春的担当。
清晨,记者走进张树村,厦大学生志愿者们便已在临时改造好的教室里忙碌起来。他们依据学生的年龄精准分班,让每一堂课都充满针对性与吸引力。丁思婷围绕减数分裂展开讲解,从染色体的配对、分离到生殖细胞的形成,用清晰的图解和生活化的类比,拆解生殖细胞形成的微观奥秘,带学生叩开遗传学科大门;陈汶翰则聚焦民族文化,讲解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特色节庆等,用生动的案例和影像资料,串联起多元文化的脉络,让学生们在领略民族魅力的同时,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体育课上,村党支部的院子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愉快的欢笑与老师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最动人的乡村晨曲。【同期声 (张树村学生 程雅优):这段时间,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地理、生物、文学。老师们是我亦师亦友的存在,他们为我答疑解惑,让我在家乡就可以见识到更广袤的世界。我会永远记住这段美妙的学习时光。也希望各位老师下次再来我们张树村支教。】
而在村部的另一房间里,备课的身影同样动人。愿者队的老师们坐在自己电脑前,撰写教案、精心制作PPT,只为将最生动的知识呈现给孩子们。
【同期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队队员 丁思婷):这一次来宁夏支教,一共12名女生,村党支部为我们准备了集体宿舍。我们平时6:10起来洗漱,虽然没有时间化妆,但是我们也觉得简单、舒适、自在。差不多10分钟简单地洗漱完,就去办公室准备接下来的课。中午吃完饭之后呢,可以自行回到宿舍休息,保证下午的上课质量。为了不影响上课效率,晚上10:20上交手机,开始洗漱,10点半熄灯休息。】
自己动手张罗三餐,成了支教生活里最鲜活的成长课。既能让来自天南海北的队员们在饮食上找到熟悉的味道,更在分工协作中凝聚了团队力量。支部院子里,队员们三三两两的围坐在一起,摘韭菜、撕蘑菇的身影忙碌不停;厨房里,切菜声、炒菜声此起彼伏,成了独特的“生活交响曲”。随着一道道家常菜出锅,大家围着餐桌大快朵颐,在饭菜的香气中分享一天的教学趣事。【同期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队队长 王懿焘):我们十六名队员,有四名会做菜,其他人从旁协助,进行切菜、备菜。像我,我是云南孩子,会为大家做一些红三剁、糖醋洋芋等云南菜,其他的队员也会制作自己的家乡味道,像麻婆豆腐、辣椒炒肉等给大家品尝。通过21天的互相学习,大家学到了各个地方的特色菜系,也收获了不少生活技能。】
如今,支教活动已接近尾声,但这份情谊却在黄土高原扎下了根。孩子们盼着老师们“明年再来”,队员们也惦记着村里的每一张笑脸。跨越山海的支教之路,因爱而暖,因坚守而亮,厦大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队用青春的力量,为张树村的夏天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忆。【同期声 (厦门大学派驻沙塘镇张树村第一书记 谢彦贞):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支教队的各位同学不远千里从福建来到我们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来给村里的孩子开展支教活动,各位同学在村子里克服语言、饮食、住宿等各方面困难,坚持在村子里面连续支教20多天。他们的支教,不仅解决了村民子女假期看管难、教育难的问题,而且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精彩的假期。希望我们的支教队明年能够继续来我们村子里开展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