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 公共文化服务 > 政策文件

隆德县文广局2022年上半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总结

索引号 640423015/2022-00004 文号 隆文广发[2022]35号 生成日期 2022-07-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隆德县文化旅游广电局 责任部门

    今年以来,隆德县文广局在区文旅厅、市文广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引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在全县形成了重视文化、支持文化、参与文化、发展文化的新局面。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显成效。一是我县已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1个,三级博物馆1个,均已向社会群众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年均开展各类培训20余期,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图书馆到馆人数达到12.5万人次,已成为我县群众贴近文化的首选场所。二是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4个,配套建成文化广场120处、乡村舞台46座、文化活动室45个;图书阅览室18个,农家书屋103家(5个社区98家书屋),图书18.54万册,平均每家书屋图书1800余册,配置阅览桌计206个,阅览椅824个,书柜515个,数字电视和接收终端103套,实现了全县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配套设施、管理人员全覆盖。三是全县现有农民文艺团队102个,文化示范户235户,民间文艺团队(自乐班)和农民文化大院共38个(民间文艺团队(自乐班)13个,农民文化大院25家),其中市级文化大院13个,占全县文化大院的30%,各文化大院积极发挥各自特长,或歌或舞,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百花齐放。一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将县城文化活动放在乡镇,将乡镇文化活动放在村组,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采取订单式服务、菜单式派送,实现精准安排,精准活动,做到以城带乡、以乡带村,以村带组,充分发挥城乡公共文化阵地作用,确保全县城乡“月月有演出、村村有活动”。截至目前,“戏曲进乡村”开展18次,“送戏下乡”开展8场次。二是举办各类节庆文化活动。每年在元旦、腊八节、春节、端午节、山花节、丰收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积极举办春节民俗文化、社火大赛、秦腔展演、书画扶贫、农村电影放映、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同时各乡镇自发组织的农民运动会、篮球比赛、秦腔展演、社火展演等节庆文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内容丰富。今年先后开展了“我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文化系列活动3场,在陈靳乡清凉文化广场举行了隆德社火“闹”元宵展演活动,举办了“走进文化隆德 共享端午盛宴”暨隆德县首届罐罐茶制作大赛活动。三是组织开展各类文化赛事。举办戏曲大赛、墙体彩绘大赛、群众广场舞大赛、农民剪纸刺绣创意大赛、书画展、写生等各类比赛,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振精气神、弘扬真善美,让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断壮大。一是利用好“三区”人才队伍。积极争取“三区”人才16名,结对帮扶各乡(镇)开展文化活动,带动了一批乡村文化能人自建文化大院,发展微小文化企业,组建文艺宣传队伍,夯实了文化群众基础。二是抓好“春雨计划”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春雨计划,利用春雨人才组织活动13场次。为武警中队、消防大队、社区、敬老院、留守儿童之家送文化,丰富特殊人群文化生活。三是抓好文化志愿者人才队伍。积极鼓励和支持文化志愿者阳光工程建设,开展文化活动30余场次。先后挖掘剪纸、刺绣、绘画、手工艺制作等各类文化志愿者50余人,为各类非遗人才免费提供场地和文化设备,为基层群众传授技术和技能。四是组织各类人才培训。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暨秦腔、绘画、合唱、广场舞等培训,共培训学员100余人。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全县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高台马社火、泥塑、砖雕、剪纸、刺绣等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提高了我县非遗传承人技艺。五是大力创作文艺作品。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其中舞蹈《宁夏川的娃》获得了2021年固原市第九届群众广场舞大赛二等奖、音乐快板《隆德巾帼赞》获得抗击疫情主题优秀群众文艺节目书画摄影和非遗作品优秀奖;国画《佳音》荣获“百年变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市干部职工书画摄影展二等奖;绘画《山这边》在2021年第七届“迎新春”全区群众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中荣获绘画类三等奖等。

(四)非遗传承保护推陈出新。我县被誉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百年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沉淀了厚重的独特文化。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区前列,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区级非遗项目1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县级非遗项目55个。国家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4人,市级传承人33人,县级传承人93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7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2个自治区级非遗扶贫工坊,已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场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凸显。一是组织参加了自治区文化馆开展的“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宁夏非遗短视频展播评选活动,制作的《隆德春节美食之麻麸》获得一等奖;《隆德暖锅 团圆的味道》《隆德年》获得了二等奖。积极组织参加全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经过认真筛选,组织国家级项目杨氏泥彩塑、魏氏砖雕、自治区级项目剪纸(王生贵、张国勤)、刺绣(田慧君)五家参加固原市非遗作品展,并精心准备作品,目前已全部完成布展。二是积极组织申报非遗传承项目,目前隆德5项市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0名市级传承人正在公示中。三是非遗文化助推产业发展。以杨氏彩塑、魏氏砖雕、新和马社火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为基地,以人造花艺和正观花灯等为主体的六盘山工业园区企业集群,以书画、剪纸、刺绣、皮影、脸谱等为主体的非遗产业展览展示、销售区,为隆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县文化产业经营实体达到200多家,从业人数达到2500多人,文化及相关产业年产值1.4亿元。四是依托独特的非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陈靳新和村进行马社火展演、老巷子建立研学基地、温堡乡杨坡村建立杨氏泥彩塑研学旅游基地、凤岭乡于河村建立魏氏砖雕研学旅游基地,年均接待研学、考察、旅游人数达到50000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做“强”文化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制定出台《隆德县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乡镇、村延伸。改造提升市级文化大院服务功能,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常态化活动和投入保障机制。以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和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实现群众文化城乡联动,共同繁荣。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努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二)做“亮”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群众点单、政府送戏、社会参与”的组织模式,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公益演出活动,扩大流动文化服务。完善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机制,实施“书香隆德”工程,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好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秦腔名家展演、隆德春晚、书香隆德阅读、迎新春送春联、春节大型花灯展等活动,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和文化团队。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机制,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鼓励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扶持农民文化大院特色化、民间文艺团队多样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做“优”文化队伍。利用“三区”人才、春雨计划、文化志愿者阳光工程、圆梦计划等,大力扶持发展壮大乡村文艺队伍,为基层文化人才提供舞台、搭建平台、促进成长。同时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三下乡”向“常下乡”转变,切实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

(四)做“活”文化传承。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传统工艺振兴、融合发展“三大工程”,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研发推出一批融入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旅游商品,实现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嫁接,使具有地域标志性的砖雕、泥塑、书画、篆刻、刺绣、剪纸等纪念品成为游客来隆旅游的“必购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县先后荣获全国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县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后,我们将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己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入公共文化建设中,提升文化软实力,继续培植文化根脉,再绘美丽新画卷。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