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隆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德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40423001/2022-00166 文号 隆政办发〔2022〕11号 生成日期 2022-04-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隆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隆德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隆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46

(此件公开发布)

隆德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关键五年。根据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固原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隆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隆德县 “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回顾总结了脱贫攻坚取得主要成就与经验,分析研判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形势与机遇。《规划》主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总体要求和自治区党委安排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发展基础。

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

第一章“十三五”脱贫攻坚回顾

第一节 脱贫成效

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公共服务领域核心指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要求,抓好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和工作“三落实”,创新“410”精准识别机制321”社会帮扶机制、“三类人群”防返贫预警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三带四联”带贫减贫机制和“四个一”示范带动机制,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持续发力防松劲、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凝心聚力、尽锐出战举全之力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成功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实现期盼千年的小康梦。

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全面完成。20194月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10167396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多年来,组织实施7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29个非贫困村补短板项目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自来水入户率、安全饮水保障率、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行政村村组道路硬化、动力电、宽带网络、危房改造实现全覆盖,文化活动场所、健身器材、综合服务网点、标准化卫生室、电商服务中心等配备齐全,村集体经济收益均突破5万元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彻底撕掉了贫困标签,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151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95.4元,年均增长21.6%

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解决。草畜、中药材、冷凉蔬菜、马铃薯特色产业为重点,建立以奖代补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等模式,培育产业示范村31专业合作社102致富带头人1135人。肉牛饲养量达8.5万头,种植中药材3万亩蔬菜4万亩,带动8942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以上。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通过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雨露计划、助学金、燕宝基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实现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100%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常见病、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医疗结算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通过集中安置、插花安置、购买商品住房、投亲靠友等形式,妥善安置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水电配套不及地质灾害险点等贫困户4291831改造危房2.4万户,自来水入户3.17万户,硬化道路1600多公里,实现了安全住房、自来水入户、硬化道路全覆盖。行政村客车通达率100%99个行政村文化广场、电商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标准化卫生室、经济合作组织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备齐全。99个行政村和2个农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均达5万元以上。农村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20867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使用率达到97%,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

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坚持志智双扶,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成为贫困群众的价值理念,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成为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蔚然成风。经过脱贫攻坚的淬炼,广大脱贫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了出来,在精神贫困中站了起来。

隆德县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了全面胜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最为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全县建立了一套完整减贫工作体系,形成了包括组织领导、工作体系、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得益于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厦门大学和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福建省闽侯的大力支持也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干出来的。

第二节 发展形势

虽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脱贫人口存在致贫返贫风险。脱贫地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新增反弹风险尚未消除,农村安全住房抗震和抵御地质灾害风险依然存在;农村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还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待于提高。

农村基础比较薄弱。仍有部分村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老旧输水管道改造提升产业路硬化、小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乡村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层次不高、发展根基不牢、科技支撑不强。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特色主导产业市场化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

农民增收还不稳定。群众收入水平还比较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就业渠道单一,务工收入不够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还需不断提升。

乡村建设任务艰巨。农村厕所革命、清洁能源利用、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还有一定差距。

精神文明建设仍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还不适应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文明乡村、平安乡村建设任务繁重。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主动致富愿望不够强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过期内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重点在巩固拓展,关键在有效衔接。“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实施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夯实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以先行区建设为统领,工作重心从消除绝对贫困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扎实推进五大特色产业,实施四大提升行动着力培育竞争发展核心优势,着力开创新型工农城乡共融发展新局面,着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奋力谱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隆德新篇章。

第二节 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动员社会参与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延续脱贫攻坚经验,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坚持有序调整、确保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分类推进。强化规划引领和指导作用,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决杜绝盲目大拆大建。

坚持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全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更加自觉投身乡村振兴

发展目标

5年过渡期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农民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11.0%以上

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指标

2025

属性

四大提升

行动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1.0

预期性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7

预期性

农村脱贫人口适龄儿童义务教育辍学率(%

0

约束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0

预期性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8.5

约束性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1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33

预期性

产业振兴

粮食总面积(万亩)

26.5

约束性

农业总产值(亿元)

18.6

约束性

农业科技贡献率(%

70

预期性

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

70

预期性

旱作节水农业(万亩)

25

预期性

机械化水平(%

69.89

预期性

特色产业总产值(亿元)

15.8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3

预期性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

10

预期性

文化振兴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

100

预期性

建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比(%

100

预期性

生态振兴

农村垃圾治理率(%

100

预期性

农村污水处理率(%

85

预期性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1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41.8

约束性

组织振兴

党建工作示范村占比(%

95

预期性

党员致富带头人占比(%

50

预期性

二合一”带头人占比(%

80

预期性

乡村建设

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覆盖率(%

100

约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100

预期性

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

100

约束性

第三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

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认真抓好目标、政策、力量、工作“四个衔接”,健全监测、帮扶、责任、考核“四项机制”,建立乡村人口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以及其他风险对象及时动态监测,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不返贫,边缘人群提升生活质量不致贫。

健全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以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底线,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突发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加强防返贫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网格员(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帮扶责任人)按月开展常态化排查,对重点人群实行“七必访”(大病重病患者家庭必访、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必访、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必访、重度残疾人家庭必访、供养高中和大中专学生2人以上家庭必访、单亲家庭和失能老年人必访、遭遇重大变故和自然灾害的家庭必访),发现疑似对象通过手机APP报送预警信息,相关行业部门接到信息后立即进行核实,乡村即时启动认定程序。各乡镇在落实民主评议、公示公开的同时同步优化程序,压减审核时限,原则上10个工作日完成识别认定程序(详见附件),对于“急难特困”对象,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同步履行纳入程序。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产业转型等易产生规模性群体收入影响的风险隐患,要提早采取措施干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健全监测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按照“部门筛查、集中交办、入户核实、结果反馈、跟踪盯办”要求,建立监测信息行业部门共享机制。财政局(金融办)、教体局、公安局、民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水务局、 农业农村局、卫健局、应急管理局、市监局、乡村振兴局、医保局、 信访局、税务局、残联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落实筛查预警责任,信息共享比对每月一次,乡村振兴部门对疑似风险对象进行亮灯预警,乡村接到预警信息后2日内完成入户核实,对存在风险的要启动认定程序,即时开展帮扶,对不存在风险的消除预警信息。民政局、乡村振兴局每月开展一次“三类人群”和农村低收入人口信息推送,及时预警发现需要救助帮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即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持续开展“四查四补”。 健全“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常态化机制,建立防返贫监测帮扶与巩固脱贫成效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组织网格员开展入户排查,及时调度通报情况、精确研判风险隐患、因户制定帮扶计划、精准落实帮扶措施,规范建立工作台帐,切实做到“动态查、深入找、精准补”。查损补失重点监测所有农村人口因灾、因疫、因突发公共事件、因市场波动等引起的返贫致贫风险;查漏补缺重点监测所有农村人口是否存在漏统、漏项、漏扶、漏管“四漏”问题;查短补齐重点监测所有乡村特别是脱贫村、移民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问题;查弱补强重点监测所有乡村产业培育、移民后续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弱项问题。

防止规模性返贫。各乡镇、各部门要实时监测重点关注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火灾、疫情等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宏观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市场价格波动、企业严重亏损等引起的大宗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村劳动力失业明显增多、乡村产业项目发展失败、大中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人口就业和社区融入等方面风险隐患与易发生规模性返贫群体。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充分发挥三级网格员的作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科学研判、精准帮扶,制定“一户一策”,及时化解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

精准风险消除。对收入持续稳定、“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持续巩固、返贫致贫风险已经稳定消除的,标注为“风险消除”,不再按“监测对象”进行监测帮扶。对风险消除稳定性较弱,特别是收入不稳定、刚性支出不可控的,在促进稳定增收等方面继续给予帮扶,风险稳定消除后再履行相应程序。对风险消除不稳定不彻底的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确保帮扶成效可持续、风险隐患不反弹。

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健全低收入人口“一户一策”帮扶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重点在产业和就业上给予扶持;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等无法通过创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开展动态监测管理,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因人因户重点落实好“社会保障+产业扶持”“双兜底”政策,坚决防止出现“体外循环”“一保了之”等现象发生。

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准确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确保应保尽保。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台账,确保纳入资助参保范围且核准身份信息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对已实现稳定就业的脱贫人口,引导其依法依规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跨区域参保关系转移接续以及非因个人原因停保断保的原则上不设待遇享受等待期,确保待遇接续享受。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第三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果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双线控辍”责任和“三包三保”、“五长制”等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健全动态监测机制,规范学籍管理,对学生入学在校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以初中为重点监测学段,以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为重点监测群体,建立疑似辍学学生工作台账,制定“一人一策”,扎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实现常态化动态清零。健全脱贫地区教育帮扶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项目,持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中小学岗位管理,强化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着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乡村教学质量。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继续落实“两免”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政策。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核实核准脱贫人口信息,充分利用乡镇、社区、医保服务窗口及单位专栏等宣传阵地,借助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及参保缴费流程。动态跟踪未参保人员缴费参保情况,进行未参保或停保人员类别标识,分类催缴。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台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全覆盖。健全规范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覆盖。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做好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大病、重病救治情况监测,重点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健康帮扶措施。巩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设置和合格医务人员达标配备。落实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对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实行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持续推进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

建立农村安全住房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委托专业鉴定机构组织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建立农村危房动态监测月报制度,及时解决新增危房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建立农村住房安全灾害响应机制,开展农村住房安全保险试点,由政府出资设立农村住房保险,切实为农村受灾群众提供灾后重建资金保障,提高农户抵御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持续推进抗震宜居农房改造建设工作,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基础上,统筹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快补齐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均等服务的城乡供水工程网、信息网、服务网“三张网”,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改造提升城乡供水工程,新建余家峡边庄二滩苏台水库4水源工程,实施余家峡水库供水南片北片区观庄、好水、中片区黄家峡等片区管网连通工程宁夏农村苦咸水改水项目隆德县城乡供水水源连通(水源替换)工程加强安全运行和动态监测,建立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动态清零机制,对脱贫人口安全饮水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查漏补缺,逐项对账销号,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动态清零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对现有工程信息集成入网,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实现水质水厂化供水自动化管理信息化2025年,自来水覆盖率达100%,供水保证率达100%,水质达标率达100%

实施四大提升行动

第一节 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聚焦“十二五”“十三五”政策移民,紧盯城关镇红崖移民安置区,做好易地移民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实施产业扶持、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基层治理、精神文明专项提升,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单位包抓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工作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到2025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1%以上

紧盯“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性移民,围绕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全力抓好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推进文明建设6个重点,扎实推进9个专项提升,着力提高移民群众收入,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安置区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确保“十四五”期间搬迁群众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县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十四五”未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县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发展致富产业。制定移民安置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巩固深化“村集体+移民”“龙头企业+移民”“合作社+移民”“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移民”等联农带农模式,实行一点一策、一点一业、一点一特。依托安置点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在集中安置区建设培育发展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果蔬保鲜库、标准化种养生产基地等,鼓励各地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文化旅游等企业向大型安置区周边集聚。优化整合现有产业园、帮扶车间,支持新建产业基地园区。改造提升或新建农贸市场,支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产业。推行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让搬迁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到2025年,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有合作组织、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有1个增收项目。

推进就业帮扶。建立县乡村就业信息台账,准确把握移民群众就业失业情况和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做到移民群众人口底数清、劳动能力清、就业意愿清、就业情况清、培训意向清。组建就业服务专班,全程跟踪对接,提供点对点服务,通过“企业订单、移民选单、政府买单”等方式,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有培训需求的搬迁群众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移民就业创业技能和素质。制定就业推进计划,建设红崖社区劳动力市场,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将信息录入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公开移民劳动力培训、就业等信息状态,实现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劳务工作站、劳务经纪人和致富能人“传帮带”作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移民收入,2025年,实现村村有帮扶车间、有技能培训、有就业服务、有公益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促进社会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破固步自封观念,树立开放包容思想,实现我是移民我是居民根本转变。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谐社区创建和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活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动“五星级文明户 ”“新乡贤”“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定期组织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农业知识、惠民政策、致富信息等群众关心的热点进行分享与解读,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抵制高价彩礼,彩礼金额控制在5万元以内,礼金不超过200 元,有效遏制不良习俗。

  1.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提升工资收入水平扩增收实施转移就业专项促进计划,采取“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群众选单、政府买单”的方式,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切实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信息录入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准确把握群众就业失业情况和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做到人口底数清、劳动能力清、就业意愿清、就业情况清、培训意向清;深化闽宁等东西部劳务协作,培育壮大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组织开展“点对点”精准输送。充分发挥劳务工作站、劳务经纪人和致富能人“传帮带”作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统筹实施市场吸纳、创业引领、基层成长、专项招聘、就业见习等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排摸各类项目用工需求,及时发布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工优先就业。立足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紧盯产业、市场、企业需求,围绕五大产业支持用工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精准培训,落实就业补贴政策,开展农民工工资欠薪专项整治行动。

拓宽经营收入渠道促增收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等组织共同营销,开展农产品销售推介和品牌运作,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销售市场质量标准对接,开展标准化生产,引领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农业农村新业态,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打造一批“互联网村”“互联网小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智能化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强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县乡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风情小镇、民俗文化小镇、生态旅游小镇,引导农民发展民宿、采摘、餐饮等休闲服务产业,推进休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创业创新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价值,增加农民服务业收入,努力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业态和增长极。

提升转移收入水平保增收健全医保制度体系,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7%以上。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障水平。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增、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政策,提高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加强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群众住房、医疗、就业等基本生活救助,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织密兜牢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发展壮大慈善组织,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

拓宽财产收入渠道活增收协调金融行业监管机构推动金融创新,开发形式多样金融产品投放市场,不断拓宽居民理财渠道,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定和居民投资理财合法权益。加强到户产业扶持入股资金监管,健全完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分配机制。持续加强对入股企业、农民合作社运营情况监测,保障到户产业入股资金安全和农民收益稳定增长。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增加农业资产产权流转交易,实现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制度,发展“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盘活农村土地市场,增加农民土地租金收入。一体推进“三变”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度融合,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农民参与“三变”改革的积极性,增加农民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收入。

扎实推进劳务输出。健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将脱贫人口作为优先保障对象,提供便利出行服务。更好发挥就业帮扶基地、爱心企业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和培训机会。对面向脱贫人口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按规定对跨省就业的脱贫人口适当安排一次性交通补助有条件可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数量多、成效好的就业帮扶基地,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补。每年脱贫户和“三类”监测户劳动力省外务工就业5000人以上、省内县外务工就业1万人以上。  

积极促进稳定就业。指导企业与脱贫人口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健全常态化驻企联络协调机制。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支持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对失业脱贫人口优先提供转岗服务,帮助尽快在当地实现再就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改造升级等项目中,优先吸纳已脱贫劳动力就业。

大力培育劳务品牌。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培育创建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坚持技能化开发、市场化运作、组织化输出、产业化打造,制定专门工作计划,确定输出规模和输出质量目标,将脱贫人口作为重点输出对象。立足本地人力资源和传统文化优势,努力打造“一县一品”区域劳务品牌。

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就业岗位。利用农产品在分拣、屠宰、分割、包装、保鲜、贮存、冷链、运输、深加工等全产链上就业容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带动更多脱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中优先安排脱贫人口就业。力争实现每年就业4000人。

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因地制宜发展和扶持乡村帮扶车间,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引导已脱贫农村劳动力到乡村帮扶车间就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扶持发展一批社区工厂、帮扶车间、就业驿站等载体,为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力争每年吸纳就业1500人。

鼓励返乡入乡创业。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等资源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入驻实体数量、孵化效果和带动就业成效给予创业孵化基地奖补。支持各地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就业作用明显的非遗帮扶就业工坊。到2025年,累计培养“双创”人才600人以上。

公益岗位托底就业。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加大各类岗位统筹使用力度,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三类”监测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弱劳力、半劳力,动态调整安置对象条件。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乡村道路清洁、山林防护、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加强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防止变相发钱、福利化倾向。

第三节 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实现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愈加完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良性循环基本形成。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创建。提高普及程度,办好农村幼儿园,完善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强化科学保教,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积极推广优秀案例和优质资源,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强城镇学校建设统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强校带弱校新校,城乡学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培育壮大一批优质教育集团。持续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乡村相对集中办学,实现乡村办学效益和质量双提升。强化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采取托管、线上结对、联动教研等方式,推动城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着力提升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提升脱贫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学校提供后勤、宿管、安保、医护等服务。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鼓励资源丰富的普通高中附设中职班,深化职普融通。力争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推进特殊教育延伸融合发展。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保障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推进医教结合,提升残疾学生康复训练效果。鼓励职业学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初中毕业残疾学生就业技能和创业实践培训需要。完善弱势群体关爱保障体系。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健全校长教师联系帮扶留守儿童机制,加强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与民政、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对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专栏1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1.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创建。力争到2025年,县域内85%以上班额达到国家认定标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积极争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2.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小学45人、初中50人标准班额办学,化解2000人以上大校额。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力争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4.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工程。改造提升乡村幼儿园完善功能,提高质量,包括改造提升保育教育功能室、配套设施设备,实施政府购买学前保育教育服务等。

5.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造提升乡村小学,完善功能,提高质量,包括疫情防控平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绿化美化、功能室建设、改扩建校舍等。

6.“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项目。建设中小学校网及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规模以上中小学校老旧教育信息化设备升级改造,购置教师计算机。开展中小学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新建所有学校VRAR)教室、智慧教室、互动课堂、校园监控系统等。

7.乡村幼儿园改造项目。配齐配足乡村幼儿园室内外教玩具和信息化教学设备,改造提升乡村幼儿园校园校舍。

第四节 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健康帮扶乡村建设,补齐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弱项,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防控重大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为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健康保障。

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推进措施。统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支持县域远程影像、心电、超声诊断中心及医学检验中心建设,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内互认。推进卫生专业人员“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乡村一体化管理。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差异化政策,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模式,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加快医疗卫生机构升级提质。支持脱贫县每年选择县域内临床需求大、外转率高的1−2个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县中医院达到国家标准。脱贫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至少配备1名中医医师,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支持县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提升县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

补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和实验室建设,配齐实验仪器设备,提升重大突发疫情监测和处置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和应对条件,每个脱贫县2−3个中心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隔离医学病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医师配备,强化儿童保健人员、新生产儿科医师培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继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积极支持引导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参加转岗培训,注册从事全科医疗工作。选派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到县级医疗机构跟班培训,县级医疗机构选派人员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到2025年,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轮训实现全覆盖。

加快“互联网十医疗健康”发展。重点支持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健康管理、“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健康教育等,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可穿戴设备推广,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自治区帮扶医院要加大对脱贫县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将优质医疗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提升农村卫生健康服务效率。

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加强流感、出血热、布病、乙脑、炭疽等重点传染病监测防控严防聚集性疫情。落实遏制艾滋病传播、结核病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农村改水、食盐加碘,推广低氟砖茶,开展包虫病普查普治、地方病防控监测、现症病人救治管理。实施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9种重大慢性病机会性筛查干预,开展上消化道肿瘤精准防治。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管理。

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改善行动。开展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产前筛查,开展新生儿免费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对脱贫户和监测户新生儿耳聋基因进行筛查继续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做好孕产妇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强化出生缺陷防治加强农村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统筹考虑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家庭科学育儿指导,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推进医养结合,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维护老年人健康。



专栏2 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1.医疗卫生机构升级提质。力争2025综合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

2.公共卫生服务体2025年,至少有1-2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3.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新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4.食品安全保障提升项目。食品安全示范店200个,食品安全示范乡镇5个。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全面推进产业振兴

打造特色农业“金饭碗”。对标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固原市五大重点产业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融合化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发展肉牛、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特色加工、生态经济“五大特色产业”,促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坚持“优质+高端”定位,积极推广肉牛养殖“50”模式,全面普及西门塔尔等肉牛新品种,加快出户入园标准化养殖,持续发展壮大肉牛产业以建设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草畜产业、肉牛品种改良“三大示范区”为抓手,实施宁夏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项目建成渝河北山集中连片万亩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每年种植青贮玉米10万亩左右。新建张程杨袁、杨河红旗2个千头规模肉牛养殖园区大力推广“家家种草、户户养、自繁自育、适度规模”发展模式创建温堡、凤岭等4个肉牛养殖示范乡,新培育千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30个,培育栏肉牛100-200合作社(家庭农场)30家。建成肉产品加工储藏冷链体系,年屠宰加工肉牛10000以上,储藏肉产品能力达5000吨以上,到2025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3.5万头。

---做精绿色食品产业。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着力调优种植结构,形成以中片川道区冷凉蔬菜、中南片中药材、六盘山阴湿区马铃薯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六盘山西麓绿色产业长廊初步成型。推进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专业化、销售品牌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马铃薯产业。坚持“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发展思路,打造六盘山西麓阴湿区马铃薯种薯繁育产业带。马铃薯种薯繁育及主食化专用品种示范推广为抓手,建成六盘山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打造集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于一体的马铃薯产业抓好原种繁育基地建设,每年建设1—25000亩基地、3—101000亩基地。扎实推进六盘山西麓高海拔阴湿区观庄、好水、城关、陈靳等乡镇马铃薯贮藏窖建设,扶持鼓励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建设马铃薯贮藏窖,到2025年,新增种薯贮存能力2.5万吨,总贮存规模达到6万吨以上。加快推进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建设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组培快繁中心,全面转化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高效低成本扩繁技术,年扩繁脱毒试管苗5000万株年产优质脱毒原原种薯1.2亿马铃薯主产区累计推广原原种、原种、一级种扩繁10万亩以上。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系统争创“六盘·隆德”马铃薯特色品牌。202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亩,马铃薯品种专用化率达到65%。

冷凉蔬菜产业。按照“设施主导、露地补充、订单种植、错季销售”的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经营模式,推进蔬菜产业种植规模化、品种多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市场信息化。扎实推进中片川道区冷凉蔬菜产业带提质增效,充分依托夏季气候冷凉自然优势,以渝河、甘渭河流域川道区为重点,以辣椒、西瓜、甘蓝为主栽品种,突出抓好企业带动、连片种植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蔬菜种植效益。加快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巩固现有冷凉蔬菜基地,改造提升设施蔬菜园区通过旧棚改造、“四好园区”创建、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设施装备配套,加快完善集基地、冷链、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建设渝河流域3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带动全县年均种植冷凉蔬菜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5万亩,精心打造渝河流域川道区沙塘、神林、联财3个蔬菜种植示范乡镇。

中药材产业。坚持“科技支撑、市场导向、农民增收原则,突出抓好种植加工两个环节,完善“公司+科技+农户+市场”模式。以黄芪、党参、秦艽等为主导品种,以创建宁夏固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契机,以山旱地种植、农户参与、整村推进为重点,突出抓好种苗培育、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示范推广覆膜育苗、草害防治、产地加工、机械采挖等新技术,促进中药材产业向种植、加工、营销全产业链转变,着力构建“百户加工、千户育苗、万户种植”产业格局。支持建设渝河流域千亩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实施林药间作及野生资源修复生态项目,采取“林下药材+X”综合发展模式,建设凤岭齐岔、神林庞庄2个林下药材生态经济综合开发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中药材产业与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建立甘渭河、渝河流域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3万亩,种植林下中药材24万亩;依托加工企业合作社,打造药材加工、成药制造、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中药材年产值3.8亿元

特色养殖业。充分发挥宁夏千峰兔业有限公司带动示范作用,以繁育商品兔为主,打造城关、奠安2个肉兔养殖示范乡镇。以中蜂为主、意蜂为辅,打造城关、沙塘、观庄3个蜜蜂养殖示范乡镇,培育大庄、姚套、锦屏、杨店、吴山、齐岔6个示范村。到2025年,全县蜜蜂养殖达到2.2万箱。

铸就绿色工业“聚宝盆”。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无污染,与特色农业居民就业紧密契合的绿色工业。推动中药材精加工、农副产品开发生产、特色轻工设计制造三大特色加工业集群发展,补齐特色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六盘山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以企业技改升级为抓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大力推动中药材精加工、农副产品开发生产、特色轻工设计制造三大特色加工业集群发展,切实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施集中供能和工业用水管网工程,加强黄土地、兴宇粗粮等企业与海底捞等企业合作对接加快人造花、爱丽纳、正观花灯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建孵化园四期Ⅱ区、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持续推进医药制造业(中药材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轻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变引导企业加大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地毯织机、人造花使用3D打印技术,催生研发设计、运营策划、现代仓储物流等服务业业态延伸价值链,培育新税源。让更多城乡居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稳定增收。

栽活文化旅游“摇钱树”。依托绿色生态、红色历史、田园风光、民俗非遗等资源禀赋,用好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金字招牌,发挥中国书法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字号文化名片效应,挖掘一批具有红色旅游和传统工艺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打造西北避暑休闲目的地和六盘山特色文化体验区,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新建杨家店红色村、六盘山长征精神研学基地改造提升伏羲崖·北联池景点,引进专业团队策划开发运营老巷子、北联池、新和村等景点景区。开工建设县级游客服务中心,大力开展旅游接待培训、特色餐饮开发、特色民宿建设、星级宾馆创建、文创产品研发引导群众发展民宿、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积极融入区域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隆德老巷子—新和民俗文化村—盘龙山庄—范家峡森林公园旅游大环线;推动北莲池伏羲崖国内著名的丝路长城历史文化风景道建设;继续推进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红色旅游线路提档升级;打造辛坪村(神林山庄)—齐兴村(上梁老街)—新和村—新庄村(盘龙山庄)—红崖村(老巷子)—伏羲崖北联池—花田云海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线。大力开展“两晒一促”宣传活动,发展“节会经济”“旅游经济”“周末经济以旅游业绿色GDP增量,促进整体经济转型升级。

念好生态经济“致富经”。依托优质林地资源,沿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外围新建一批综合性林下经济示范园,新建元宝枫、杜仲等高产经济示范林7万亩,发展以秦艽、柴胡为主的林下道地中药材16.4万亩、林下菌菇2万亩、林蜂2万箱;在移民迁出区和退耕还林区,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20万亩;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农户开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活动,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动实现山绿与民富“双赢”。统筹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林果业等绿色富民新业态,实现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让“高原绿岛”变成“富硕绿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动木本油料、经济林、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发展集基地建设、旅游观光、农事体验、苗木供应、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等为一体生态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一屏、一带、一线”“三区”林草产业布局,做好“生态+”“绿色+”文章,不断扩大大果榛子、红梅杏、矮砧密植苹果基地规模,大力发展桃、李、杏、山楂、大果榛子等庭园经济林,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3 特色农业项目

1.良繁中心建设项目。建立杨河乡良繁中心1座,以繁育西门塔尔肉牛、安格斯肉牛品种为主,改造提升基层畜牧服务网点98个,良种覆盖率达100%以上。

2.饲草配送中心建设项目。中片、南片、北片各建立1座饲草配送中心。

3.屠宰加工中心建设项目。建设肉产品加工基地1个,年生产加工1.2万吨冰鲜牛肉;年产1200吨牛肉干

4.粪污处理中心建设项目。改扩建千峰兔业有机肥加工厂,建设年产3万吨有加工厂1全县有机肥厂收运畜禽粪污18万吨,年加工有机肥9万吨。

5.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千头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基地3个,建设百头以上标准化肉牛养殖场5

6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千头以上标准化养猪园区1百只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百群以上中华蜜蜂养殖示范场5百只以上鹿养殖示范场35000只以上家禽林下养殖示范场3个。

7.蔬菜种植项目。以西兰花、娃娃菜等高档蔬菜为重点,以辣椒、西红柿味优选平整,搭配种植叶菜类和果菜类,建立供港冷凉及大田露地蔬菜种植基地。每年新增种植面积0.2万亩,到2025年,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8.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在沙塘、神林、联财、温堡乡镇新建全钢架10米跨度的蔬菜拱棚1万亩,每年建设2000亩,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8万亩。

9.“四好”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环境优美、产品优质、效益良好和管理严格的“四好”蔬菜种植基地,新建永久性蔬菜基地5个。

10.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项目。推广水肥一体化10套,通过技术应用,肥料使用量减少2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15%以上,节省劳动用工30%以上。

11.中药材产业链综合体建设项目建设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产业链综合体主要包括中药材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和中药材展示厅等

12.马铃薯种薯种苗培育中心建设项目。建设脱毒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组培快繁实验室1。建设原原种薯工厂化无土栽培扩繁中心建设1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肉牛70%、马铃薯80%清凉蔬菜80%小杂粮75%)。拓宽农产品初加工果蔬和畜禽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杂粮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饲草重点发展切割、粉碎、打捆、颗粒等。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粮油重点发展快捷食品、营养挂面、亚麻籽油等精深加工;马铃薯重点发展淀粉、全粉和主食化产品精深加工;肉牛重点发展冷冻肉食品、分割鲜肉制品、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精深加工;蔬菜重点发展非发酵性腌制品、发酵性腌制品和干菜类制品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提高麦胚、米糠、油料饼粕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变废为宝。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京东、淘宝、供销e家等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鼓励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和脱贫户开办网店,大力发展邮政、供销等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产业,发展网络直播带货新业态,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到2025年,巩固提升电商企业50家、电商示范村20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2亿元以上

---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重点发展采摘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度假等新业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新高地。在交通便利、环境整洁、风景优美乡村,打造提升一批以蔬果采摘为主的采摘园,满足城镇居民归回自然、融入自然的愿望,吸引游客深入园区开展名特优新果蔬观光采摘活动,尽享游览田园风光、采摘、品尝、收获之乐趣。打造提升一批乡村旅游景观所在地城郊区,星级农家乐、乡村民宿,利用烂漫山花、景观梯田、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以消遣娱乐、休憩疗养、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吸引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家物。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租赁、托管等形式,强化“订单收购+收益分配”“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农民入股+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等在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光伏、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等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专栏4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建设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1,建设生态农家乐餐厅2座,创建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园区10

2.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项目招商引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3-5家。支持联财镇联合村蔬菜加工、联财镇联财村中药材加工、奠安乡薯豆产品加工、杨河乡饲料加工、城关镇食用菌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3.乡村旅游建设工程建设6个全国旅游重点村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建设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

4.文旅融合综合建设项目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康养游、历史文化游、红色研学游、乡村休闲体验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及传承


  1. 全面推进人才振兴

大力培育乡村工匠推动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增强人才意识,系统开展乡村人才盘点工作,摸清本地人才资源,分类建立乡村人才数据库和需求目录,千方百计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培育引进乡村实用人才挖掘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电商人才,扶持创办科技和经济实体,推进农业科技进企入村下田。择优选送青年人才到区内外知名院校访学研修,为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开展乡村人才专培行动,五年实现乡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乡村教师、医疗人员培训全覆盖。巩固提升8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每年精准培训各类人才2000人次,选派50名带头人到区外学习培训。每年选派乡村一线业务骨干到上级对口单位或区外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培训研修。充分发挥“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多方资源+培训基地”“四位一体”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优势,把“三农”远程教育与特色农业教育有机结合,采取专题授课、实训实操和观摩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肉牛、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材养等特色优势产业技能培训。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一批开展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农村“两个带头人”能力提升工程和现代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工程,巩固提升农民田间学校和农村实训基地8,培训农村实用人才0.5万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精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康养职业技能技术”,开展培训进农户进企业厂房、进扶贫车间等活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向职业教育发展,培训职业技能5000人次,打响“六盘名匠”等劳务品牌。吸引回乡发展一批实施“引凤还巢”和“回归六盘”工程,加强“双创”人才培养,开展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乡村贤达报效乡梓和达商企业家支援乡村行动。建立健全县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吸引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干部等本乡本土人才回流,推动打工潮创业潮转变。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加快隆德人才智库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人才,新引进科技创新团2家,培养农业产业领军人才20人。创新乡村人才激励表彰制度,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专家服务基层先进标兵”“返乡创业先进标兵”“农业土专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乡村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培育乡村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蹲苗提升,扎实做好选调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新招录公务员、实习生到村蹲苗历练。借鉴选派第一书记做法,深化科技特派员选派,建立全县教科文卫体等专业技术人员和乡土实用人才“两支队伍”定期服务乡村工作机制,促进人才在城乡交流,五年内选派科技特派员108人、教科文卫专业人员300多人次。推动人才培养计划下沉,引导博士服务团成员服务乡村一线,加大“西部之光”“基层之星”、青年拔尖人才等培养计划向乡村一线选拔力度。推进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人才项目,通过设立专岗或单列名额等方式,向乡村一线下沉。

专栏5 人才振兴建设项目

1.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20名以上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重点建设职业中学1个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选派100人次高层次人才到区内外培训。

2.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每年培训700人,至少有600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六盘山工业园区发展贮备技能型人才。

3.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围绕肉牛冷凉蔬菜、中药材、马铃薯、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以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待业未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为培育对象,培育高素质农民400

4.农民培训基地综合能力提升项目。2家首批认定的示范基地、5家经自治区补助建设的农民田间学校以及2020年认定的2家自治区示范基地进行提升建设。

第三节 全面推进生态振兴

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慎重、稳妥、有序原则,接续做好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改厕按照室内一体式、室内隔断式、室内外联通式三种改厕模式加快卫生厕所改造,严把工程质量,确保建一户成一户用一户。推进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引进社会化服务队伍,配备粪污清运设备,采用无害化处理+定期清掏的方式,就地消纳、综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原则,创建改厕示范村20个,配套厕所粪污(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粪液清运处理、厕具维修服务等机制,做到建管并重、长效使用。2025年,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以上

持续提升污水治理水平。以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为导向,整村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城镇近郊区、乡镇所在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六类村庄生活污水,提升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实施城关镇吴山村至县城、龚家岔至杨店污水管网联通工程,并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建设凤岭乡污水处理站,推进温堡乡杜堡村、凤岭乡于河村等行政村接入乡镇污水处理站工程,将杨河乡红旗村、串河村污水管网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红旗村污水处理厂。建设奠安乡新街村、联财镇恒光村、沙塘镇锦屏村、神林乡双村4座村级一体化污水处理厂;推进奠安、沙塘、温堡等乡镇25个行政村大型化粪池收集处理;对居住分散的农户,采取“村集体补贴+农户缴费”的方式,对大型化粪池、农户三格式化粪池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清运。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拉长整治链条,明确责任主体,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2025年,生活污水处理达到85%,城镇近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持续提升垃圾治理水平。全面落实“村收集、村保洁、县转运、区域处置”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加快垃圾专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和清扫保洁队伍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垃圾填埋场,城郊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镇垃圾处理体系,实现日产日清实现农村垃圾分类的乡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以上,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率达到100%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协同推进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农用残膜、农药肥料包装等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实施神林乡、凤岭乡垃圾填埋场扩充,新建渗漏液处理收集站1座;提升改造好水、沙塘、奠安等乡镇10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实施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城关镇竹林社区、沙塘镇新民村、联财镇太联村、神林乡庞庄村等46个行政村建设垃圾分类分拣点,实现108个行政村及社区垃圾分类分拣点全覆盖。建设观庄乡前庄村、凤岭乡李士村、联财镇张楼村等6个村垃圾堆料场。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拉长整治链条,明确责任主体,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到2025年,农村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专栏6 人居环境整治

1.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全县13个乡镇98个村建设空气源热泵8000户,示范安装电暖炕1.5户,示范安装电暖炕1.5万户,示范安装太阳能庭院灯3万户

2.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0万户,对0.3万个厕所建设污水集中管网,并进行污水无害化处理。

3.乡村排水系统建设项目新建乡村排水主管网200km,支管网150km;小型污水处理厂30座。

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年均实施17个至20个行政村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收集系统,配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成10个至15个高质量、高标改厕推进行政村,新建公厕20座;新建农村户厕2000座,打造1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抓好六盘山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设生态经济林,保护森林资源,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实现水源涵养。创建六盘山国家公园,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及资源评估,分区分类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商业性砍伐、禁采植物(矿石)、禁牧、禁火、禁猎,禁止新建墓葬。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水减泥体系,推进黄土源区固沟道水土保持林建设。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按照一般河段50年一遇、城市河段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推进渝河堤防加固、防洪排涝、水系连通、河道管控、川道治理、生态恢复。对国控断面水质每双周开展一次对比监测评估、考核,确保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六盘山及外围区域生态保护行动,修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健全多元化管护格局,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等体系,加快林区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视频监控与红外线监控设备建设,科学监测防控重大病虫害。在六盘山天然林、公益林等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8%,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优化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使用。统筹推进农膜秸秆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加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还田,到2025年,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可降解农膜推广,结合农村垃圾分类,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和专业化回收,建立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建立完善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机制,减少“白色污染”,到2025年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强化养殖污染防治。加快实施“出户入园”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实现养殖生产与粪污排放无害化处理同步进行。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行动,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田间畜禽粪污贮存利用设施,支持粪肥就地就近运输和施用,到2025年,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建设。

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村庄和庭院绿化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扎实推进13个乡镇乡村道路和行政村高标准绿化美化,主干道绿化美化面积1250亩,种植波斯菊、旱柳、丁香、早酥梨、红梅杏实施村庄绿化美化,栽植旱柳、丁香、格桑花、紫穗槐等,形成色彩丰富的花草景观线。发展庭院经济,栽植早酥梨、红梅杏等集观赏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经济树种,加快形成家家都有小果园的农村景观。聚焦“五清一绿一改”,压茬推进春季、夏季、秋冬季等村庄清洁行动战役,重点对村内生活垃圾、沟渠路边、农业生产废弃物、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废弃房屋及残垣断壁等清理整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重要节日和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打扫卫生,及时清扫垃圾,实施垃圾分类,日产日清,保持村庄和庭院干净整洁。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对标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制定管控措施和污染源减排清单,全地域全时段全过程推进“四尘同治”。“控煤尘”,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严控高耗煤行业新增项目,淘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煤锅炉,实现清洁取暖县城全覆盖;推进农村清洁取暖,不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控烟尘”,全面推进工业窑炉淘汰和深度治理,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严控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加强秸秆禁烧监管和资源化利用。“控汽尘”,建立机动车全防全控监管制度,加大老旧车淘汰力度,整治柴油货车尾气超标排放;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推进新能源汽车有序替换存量燃油公交车。“控扬尘”,严格落实建筑、拆迁工地,“6100%”抑尘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建成区裸露地面,提高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到2025年,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保持在96%以上。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有序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以上。采取并网联通和封堵取缔等措施,确保入河直排口零增长;深入实施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汁水还田利用,加强废水处理技术攻关和生产工艺改造,确保达标利用和排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清零。在渝河已覆盖集污管网的区域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所有建制镇和中心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排查摸底重点行业、地区、企业土壤污染状况,健全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和基础数据库,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和分级分类管理。严控涉重金属建设项目准入,建立完善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专栏7 生态保护与修复

1.六盘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河湖湿地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矿山地质环境及国土综合整治工程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及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2.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抚育提升、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程。

3.建立六盘山国家公园项目支持建设大型国家公园,涵盖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按照国家公园标准配套建设科研、教育、游憩等设施。

4.森林火灾综合治理项目包括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系统、森林草原防火通信系统、森林草原防火设施设备及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系统建设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5.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流域生态修复12.29万公顷,陡坎削坡3.73,河床生态修复5km,湿地修复4.48公顷,浆砌石护堤工程6.65km;对甘渭河30km河堤进行生态修复。

7.生态环境改善项目对主要交通廊道、重要河流、重要公共场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彻底的改造提升,改善改良土壤环境,增大植被覆盖率,消除荒山废地,改善自然水系,整体改善固原市生态圈环境。

8.河道堤防标准化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渝河小流域88.75km²,整治基础河槽、铺设管道、沿河岸坡、防汛抢险道路。

9.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新建渝河地方级湿地公园,实施水源地保护等环境综合整治。

10.河道治理工程甘渭河河道、渝河流域河道,配套建设护岸工程和溢流堰、过水桥等构筑物。

11.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治理打食沟水库至渝河出口段,实施河道清障、护岸工程、生物绿化工程。

12.土保持治理工程张程乡辛家湾、山河乡王庄生态清洁型、筛子河、罗家峡水库水源地、沙塘镇许沟、清凉水库水源地、庄浪河、食沟水库水源地、安乡地湾、奠安乡赵沟、大水沟水源地、观堡河等2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

13.骨干河道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治理甘渭河、好水河、什字河和庄浪河河道沟道44145.2km,整治岸坡121.8km,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26.6km,水源涵养林及生态保护150km²,配套建筑物197座。

14.灌区设施农业供水工程改造及新建渝河、温堡高效节水面积7055亩,其中渝河灌区4722亩,温堡灌区2333亩。

15.农村饮水安全水源污染保护工程隆德县水源保护防护栏9km,培育水源涵养林8.5公顷。

16.乡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建设覆盖全市乡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村庄污水管网系统,中心村镇建立污水处理站,链接村庄污水管网。

1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集中式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建成围网、界桩、标识牌、警示牌、监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自动监测、监测设备设施等。

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原则,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按照“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一城”和“四个融合”总体布局,“一屏”是对六盘山为主体的森林生态屏障进行造林补植补造;“一带”是农田防护林带,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庭院经果林,每人每年种活5棵经果林木;“一线”为沿旅游环线,打造梯田景观和田园综合体;“三区”是沿河谷川道区、黄土丘陵区、土石质山区不同立地类型、海拔,选择适宜推广品种;“一城”是以县城为中心,打造旅游城市和花园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态福祉。培育发展集基地建设、旅游观光、农事体验、苗木供应、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等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实施碳排放交易权,构建完善的碳汇交易市场,以市场机制激励企业主动减排。加快企业和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创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到2025年,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实现山绿与民富双赢。

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传统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优势项目。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鱼菜共生”“草畜平衡”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农作物肥料综合利用率达到40%

构建多元化生态经济体系。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分,将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区域;将各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纳入到产业政策中,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制定明确严格的废弃物排放标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和执法工作;抓好生态旅游景区环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妥善处理环境保护方和受益方利益关系,通过转移支付和排污权交易等手段,弥补保护方利益损失,调动整个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引导和推动全社会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提倡绿色消费。

专栏8 生态经济项目

1.四个一”林草产业项目建设特色优质经济林示范基地,在现有基础上特色经济林面积由现在的41万亩稳步发展至70万亩。

2.林草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应用“四个一”林草产业开展苗木品种筛选、造型培育、整形修剪、养护管理、标准栽培技术研究。

3.经济林特色苗木建设项目渝河流域种植元宝枫、杜仲2万亩以六盘山外围生态移民迁出区和黄土丘 陵区为主,营造水源涵养林20万亩。培育果树、六盘山特色花灌木、彩叶树种等苗木

第四节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红色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对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地名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工程建设六盘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加大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红色景点建设及革命遗址建设修缮保护,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和传承特有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建设国家级非遗展示馆,加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存,建设提升老巷子、新和村马社火、魏氏砖雕、杨氏彩塑等非遗文化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活动,开展各类民俗活动,留存好特有乡土味道,传承好乡风文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挖掘保护本土特色文化依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建设,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整合剪纸、刺绣、砖雕、泥塑等非物质文化要素,以产品创新为着力点,开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个性化、多样化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力度,积极组织非遗技能培训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活动。

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传统戏曲文化、民俗文化、六盘山花儿艺术等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大力举办乡村振兴专题文艺活动、乡土特色品牌文化赛事、讴歌新时代演讲比赛等,开展“戏曲进乡村”、“乡村大舞台”、休闲广场舞等活动,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加快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完善村级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点建设和村级广播站服务,持续推进网络入户工作,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村史馆、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馆新建、提升和改造,加强对文化大院的常态化扶持和培育力度,配全文化活动场馆专用设备和器材;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应用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文化场馆,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体验馆建设,实现固原市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全域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促进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创新依托深厚多样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研学、文化休闲旅游等文化产品;结合杨氏家族泥塑、砖雕、剪纸、刺绣等非物质遗产,推进创产品创作和研发,促进特色文创产品生产化发展;制定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继续采用“政府+社会组织”的形式,购买社会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增强乡村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乡村中小学体育场(馆)、村民健身活动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器械配备;积极举办红色之旅国际马拉松赛事、国际自行车赛事、美丽乡村健康跑等大型体育活动,采用“体育+”模式,创新开发乡村振兴体育事业发展新模式;推进乡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打造特色化乡村体育品牌,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加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引领村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生动实践,坚持示范引领的工作导向,用身边典型事例教育群众移风易俗是利民之举、幸福之策;倡导文明节俭之风,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提倡婚事简办、丧事简办、喜事简办;发挥电视、新闻、网站、广播的作用,大力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中心环节,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促进实现个人理想;依托固原红色革命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普普法、体育健身等资源,合理利用民宅村落、闲置厂房和乡镇党群活动中心等,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持续完善乡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实践站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实践志愿者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志愿文化服务活动,大力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活动实践。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


专栏9 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工程

1.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依托六盘山长征景区,建设六盘长征研学基地项目,系统研发六盘山红色培训教育和红色研学产品,全方位开展红色培训教育活动,打造全程贯通“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避暑旅游度假区和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天高云淡六盘山”旅游品牌。

2.文化与遗址保护工程以魏氏砖雕、杨氏泥塑保护传承基地为主,打造研学体验室,研学过程中可体验软雕、硬雕、垃坯制作项目

3.乡村旅游项目。一是依托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做大做强红崖老巷子、杨家店村菌菇种植基地、新和高台马社火等,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逐步形成文化旅游品牌。二是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陈靳乡新和村高台马社火基地展厅扩建改造项目,做好传统文化与旅游业有效融合。三是利用凤岭乡齐岔村上梁人民公社旧址和隆德县地下党开展地的红色资源,在齐岔村建成了上梁红色生态旅游景区、红色李家沟、上梁老街、烧烤区、研学馆、中药材、国防教育等文化旅游基地。

4.乡镇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建设(改扩建)乡镇文化大院,包括舞台剧场、文化广场、陈列馆、硬化、美化、亮化及相关附属设施等;

5.村史馆建设继续对全有一定历史和文化的古村落、村镇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建设陈列展室进行宣传教育。

6.文旅融合综合建设项目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康养游、历史文化游、红色研学游、乡村休闲体验游等

7.乡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新建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场馆,根据实际情况,可配套步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各种健身器材等

8.民俗文化村特色集聚区项目围绕隆德老巷子国家3A级景区,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古村落保护,修缮和改造传统村落,保留农村传统建筑风格,保护开发再现农耕文明痕迹;提升改造书画、石匾一条街、停云美术馆、廊亭书画、张氏书法藏馆、剪纸艺术馆。开发隆德县艺术之乡、书法之乡文化旅游品牌。

第五节 全面推进组织振兴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全面落实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权,建立健全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主导决策机制。推广建立行业性党组织,加大在各类园区、基地、农业联合体、农民合作社等新业态新领域中的党建力度,实现党组织在农村新业态新领域全覆盖。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不断巩固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深入实施以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评星定格”为主要内容的“双评双定”活动,细化规范农村党支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组织生活、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础保障、考核评价等7大类工作,倒逼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和基本制度落实,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力争四星级以上党组织达到40%以上。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促、共建联建”活动,通过组织互联、党员互动、干群互助等有效形式,推进城乡党组织一体化建设。围绕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扎实推进“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到2022年,示范乡村占比分别达到90%85%

加强农村基层队伍建设调优配好村“两委”班子严格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和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制度,落实村“两委”成员近亲属回避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及时调整撤换不合格村干部。深入实施“育苗工程”,注重将农村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每个村至少储备23名后备干部;落实“导师帮带制”,加强结对帮带、跟岗锻炼,着力提升广大职工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未来进入村两委班子。到2025年,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应挑尽挑且大专学历占比力争达到50%以上。

坚持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严格按标准配强干部,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具备正常履职身体条件的优秀干部农村基层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履行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加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培训,不断增强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十个一”机制,加强日常管理派出单位跟踪问效。落实考勤考核、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片区交流、工作日志等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提高优秀等次比例,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落实伙食补助、乡镇补贴等保障待遇,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深入推进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实施“两个带头人”政治引领和带富能力“双提升”计划,完善选拔培育、互促转化、外力助推等机制。努力把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党员培育成致富带头人,抓好党组织带头人带富技能培训,选派部分带头人前往中东部地区观摩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努力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坚持顺势利导,加强致富带头人感党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致富带头人向党组织靠拢,将其中的优秀分子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列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而培养成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到2025年,党员致富带头人至少达到50%以上,“二合一”带头人达到80%以上。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支持开展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健全完善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通过召集村民集体协商议事、决事、办事,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农村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公益事业,调动村民参与村组事务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农村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村级共管共治、共建共享。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工作职能;加大村务公开工作力度,完善村务公开工作制度,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方式等进行细化。实现依法治村、以规管村培育农村合作社、调解组织、志愿者队伍等新型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乡村治理。发展乡贤理事会、议事会等新乡贤组织,吸引致富能手、党政干部等本土人才回馈故里。规范乡镇老年协会、妇联、民兵连、团支部等组织,发挥其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功能。力争到2022年有村规民约村达到100%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联系具体案例,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以农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开展好“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及时发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精准普法,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借贷、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深入推动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到2025年,“法律明白人”覆盖全60%以上农户。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增强基层依法办事能力。完善乡镇治理中心建设,打造集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职能于一体的基层“窗口化”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2025年实现乡镇全覆盖。深入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农民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抓好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动法院跨域立案系统、检察服务平台、公安综合窗口、人民调解组织等向乡村延伸,打造“塞上枫桥”隆德样板。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做靓“六盘儿女一家亲”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全面覆盖,坚决反对和依法打击分裂和渗透活动、大力整治乱建宗教场所和滥塑宗教造像行为,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提升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做实农村网格化管理。加强网格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整合党员干部、乡村民警、群众骨干等,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格”模式,使“隐患发现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实现“快速反应、高效办理”的现代化功能。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严格落实“一村一辅警”制度,按照“全面摸排、不留死角”的要求,对各乡镇进行排查摸底,对排查出的治安乱点,逐一研判分析,逐一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实施挂牌整治;对农村黑恶势力尤其是“村霸”“村痞”、宗族恶势力,深挖彻查,重拳出击,最大限度消除治安隐患。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实施农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每个村每月至少开展2次“道德讲堂”,利用好农民夜校,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深入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志愿活动。设置乡风文明志愿岗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组织开展寻找道德模范、寻找身边好人、寻找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幼、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建立健全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开展“五好家庭”示范户创建活动,每个村至少创建5户示范户。全面推行积分卡制度管理,设立“道德积分卡”,通过以村民良好行为积累积分,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形式,鼓励村民踊跃参与农村集体活动、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道德评议机制。各行政村要成立道德评议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1次道德评议会议。


专栏10基层党建提升工程

1.党员干部轮训工程突出乡村振兴、提高治理能力,分层次分领域抓好基层党员干部集中轮训,吃透用好政策

2.党支部建设“晋位争先”工程支部规范化建设实行量化管理,开展四星、五星级示范引领行动三星级巩固提升行动二星、一星级晋级转化行动

3.党员发展“扩量提质”工程适当扩大发展党员数量,加大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大学生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做好在专家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发展一批学术骨干、艺术家、工程师、高新技术产业创业人员入党。

4.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实施“两个带头人”政治引领和带富能力“双提升”计划,完善选拔培育、互促转化、外力助推等机制,大力培育龙头型、创业型、领军型致富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和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5.育苗”工程注重将农村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后备干部动态管理、结对帮带、跟岗锻炼,着力提升能力素质。

6.强基固本”工程重点整顿三星级以下村党组织中矛盾问题突出或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严格落实“四个一”整顿措施,扎实开展“六个一”教育活动,“一村一策”整顿提升。

第六章 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第一节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管理

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目标,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建设一批通乡路,到2025年,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快实施“油返砂”“窄加宽”“畅返不畅”等项目,逐步提高农村公路服务品质。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提高农村公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力度,建设一批固定治超站(点)及卸料场。加快交通标识、交通信号灯、路灯、公共停车场等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交通环境。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健全管理养护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农路“路长制”,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农村公路管护体制。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专栏11 农村道路建设项目

1.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改扩建三级公路神林至杨河23km,凤岭至双村10.43km,隆张线26.98km,陈田玉至温堡35km,沙塘经杨河至什字17km,沙塘至嵩店15km,大侠至奠安17.618km好水乡水磨村-杨河乡红旗村23km观庄乡大庄村-什字县界8km,把好水乡水磨村至杨河穆沟、穆沟村至杨河村9.6公里村级道路列入基础项目建设中。

2.旅游公路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公路线驿站、观景台、露营地、公厕、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交通标志。建设杨家店村至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景区公路6.445km

3.村组道路建设项目建设一批进村入户道路、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改造、3.5米及以下窄路加宽改造、超期服役道路改造等工程。

4.农村公路安全保障项目实施危桥改造、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固定治超站(点)及卸料场等项目

5.产业发展道路建设。以设施农业、肉牛产业为重点,采取硬化、铺砂等方式,配套建设保障产业发展道路110公里。

第二节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坚持“四水同治”,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实施桃山、罗家峡、前河、黄家峡、张银、高坪、清凉、清泉、庞庄、杨沟等10座水库加固工程。推进庄浪河隆德段河道治理工程和东光沟、山河等15条山洪治理,实施打食沟朱庄河什字河甘渭河好水河庄浪河6条河道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采取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护坡、水系沟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改善农村水系面貌和人居环境打通农村水系治理“最后一公里”,营造安全、生态、美丽的农村水系,推进全区美丽河湖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观庄渝河好水温堡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改造维修支线管道36.8km,改善面积1.3亩。实施观堡河后窑等19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实施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新建老虎沟、张家南沟、西坪、红沟、大碱沟、张家沟等6座中型淤地坝。


专栏12乡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余家峡水库及管网连通工程新建水源工程1处,管网配套长4.9km中南部至直峡水库连通工程管网配套长17.3km北片管网连通工程管网配套长17.93km南片管网连通工程管网配套长8.2km北片区观庄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配套长157.47km北片区好水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配套长270.53km中片区黄家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配套长167.53km中片区渝南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配套长212.53km中片区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配套长256.53km

3.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联财镇改造维修支线管道30.8km,改善面积 1.3沙塘神林乡改造维修支线管道26.8km,改善面积 2.26观庄乡改造维修支线管道36.8km,改善面积1.3好水乡改造维修支线管道35.8km,改善面积1.4温堡乡改造维修支线管道45km,改善面积2.1阳洼、兵进湾、郭家台子等小水资源利用项目建小高抽35座,铺设管道75km,配套田间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

4.渝河流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沟道9条总长51.2km,岸坡整治31.8公里,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8.2km,水源涵养林及生态保护60km2,配套建筑物85座。

5.甘渭河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沟道8条总长32km,岸坡整治28km,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5.2km,水源涵养林及生态保护40km2,配套建筑物60座。

6.好水河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理沟道8条总长25km,岸坡整治25km,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5.2km,水源涵养林及生态保护20km2,配套建筑物52座。

7.什字河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沟道9条总长37km,岸坡整治37km,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8km,水源涵养林及生态保护60km2,配套建筑物47座。

8.庄浪河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沟道沟道19条总长51.2km,岸坡整治31.8km,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8.2km,水源涵养林及生态保护30km2,配套建筑物38座。

9.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5.7万亩,其中:土地平整25万亩,土壤改良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提升5万亩。砌护渠道75km,新建灌溉供排水渠道135km。整修田间道路160km,栽植防护林32.8万株。










第三节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群众取暖条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持续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建设乡镇加气站,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试点建设天然气集中取暖设施,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实施城乡安全供热项目,在有条件乡镇、村庄推进电热能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电网提档升级,加大农村配电网改造力度,持续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巩固提升农村电网保障水平。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到2025年,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


专栏13 乡村能源建设项目

1.闽宁扶贫产业园扶贫电站建设项目用闽宁扶贫产业园区厂房屋面20万㎡,安装光伏发电组件设施,总装机容量20兆瓦。其中一期租用10万㎡,装机容量10兆瓦;二期租用10万㎡,装机容量10兆瓦。

2.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建设隆德县城~沙塘19km;沙塘~静宁改接恒光1km

第四节 加快推进通信物流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逐步扩大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推进特色小镇、村委会、卫生所、学校等公益机构千兆光纤网络升级,逐步实现全重点行政村全覆盖。深入实施新一轮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适时启动农村人口聚集区、学校、医疗机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乡村旅游景点场景5G网络覆盖,加快推动低频5G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建成农村广覆盖托底网络,构建4G5G网络协同的农村移动宽带网络。支持利用卫星互联网等其他无线接入手段为偏远地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坚持网络建设与应用并重,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农村应用、新业态蓬勃发展,助力数字乡村战略落地落实。


专栏14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1.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新建县级物联网智能管理种养示范基地12个,其中蔬菜种植示范基地5个,特色养殖示范基地7

2.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实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程,每年建成25个数字乡村试点村。在沙塘、联财镇各行政村、各农户家安装光纤宽带、5G网络、安全监控设施设备、电商运营设施设备,建立村部网站、微信公众号、信息公众平台。其中:沙塘镇11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4298户;联财镇6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1942户。


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促进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物流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快递进村”工作,完善县、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利用村内现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综合服务站、乡村快递物流站点建设,完善拓展农村客运场站的物流服务功能,健全农村配送网络,实现基层交通网点、快递网点、邮政网点的资源共享。加强农村物流服务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第五节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丰富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健身条件。持续普及全民健身意识,重点培育和发展群众自发性健身项目,办富有特色的农村体育。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统筹现有农村闲置资源,打造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覆盖乡镇、村、组的养老服务中心、分中心。结合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机构改革,引导整合建设一批“两院合一”的医养结合项目,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为医养结合机构。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老年人智慧服务平台。

健全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编制县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明确管护对象、主体和标准等,实行清单定期审查管理,规范管护事项,建立公示制度。充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队伍,鼓励设立公益性管护岗位,优先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保户中聘请管护员。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管护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

大力实施村庄规划工作

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完成村庄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规划建设用地,建设村庄,规划设施村养殖基地,发展产业,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科学安排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实现“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根据村庄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四大类村庄分类,合理确定村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严守生态保护和耕地红线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统筹生态保护修复。

章 深化闽宁协作和定点帮扶

继续坚持“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夯实脱贫基础,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闽宁协作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转变、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转变。

第一节 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产业合作,促进互惠互利,加强闽宁农业合作交流,把产业协作重心转到推动重点产业融合发展上来。重点围绕肉牛、绿色食品、生态经济、特色加工、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联合实施科技合作项目,新建闽宁科技产业示范园区1个,继续扶持闽宁扶贫产业园区,巩固提升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10文化旅游示范村3个、移民致富提升示范村4个、村集体经济30个,新建或巩固提升农村帮扶车间20个,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0个,举办各类培训2万人次,培育发展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50家以上,带动脱贫户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继续安排项目资金,培育发展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建立“飞地园、园中园、两地双园”,携手共建特色种植养殖园区,带动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支持入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推动创业平台建设,巩固提升沙塘镇、观庄乡、陈靳乡残疾人托创中心,打造残疾人安居社区、康复基地、致富平台,改造升级残疾人电商服务平台带动2288名残疾人稳定增收。发挥两县区社会团体、商(协)会和企业家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闽籍社会组织、企业、民间资本到隆德投资兴业。

第二节 扎实推进劳务协作

稳定劳务协作规模健全订单培训、定向输送、权益保障协同机制,畅通劳动力资源供需信息渠道,开展多种形式劳务协作推介会和招聘会,推动农村劳动力到协作地区转移就业、到第三地就业、就地就近就业有新的增长。“十四五”期间,每年组织800名(人次)农村劳动力、450(人次)脱贫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创新劳务协作方式共同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建立劳务供需基地,在闽建立劳务工作站,为隆德在闽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权益维护、工作生活环境改善等服务保障。支持福建用工企业和职业院校来隆德合作办校、定向培训、精准就业,开展脱贫户家庭及返乡创业大学生技能“领头雁”培训。落实稳岗就业政策隆德籍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易地搬迁移民及农村低收入人口等人员作为对口协作就业帮扶重点对象,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在就业、交通、培训等补贴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支持闽籍企业到隆德建设帮扶车间,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带资源、带技术、带业务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节 加强多领域交流合作

继续坚持干部双向挂职和人才交流,充分发挥工作队作用,为福建—隆德工作队开展工作提供支持,每届选派2名年轻优秀干部赴闽挂职锻炼。每年定期组织30名以上中职优秀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中小学教师赴闽跟岗培训。支持闽侯选择本地优质中小学校与隆德县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扩大教师学生互访学习交流规模。每年组织不少于20名医疗、农业、工业、信息、文化旅游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赴闽培训学习支持医院、中医院或妇幼保健院与闽侯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结对共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实施农村老年饭桌提升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节 继续加强消费协作

鼓励引导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赴闽开设六盘山特色产品直供点,开展优质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福建商超、电商平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接,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借助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9•8投洽会等平台,共同举办产品展销会,搭建消费协作“线上+线下”直购平台,努力实现借力发展、合作共赢。从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等方面帮助隆德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第五节 扎实推进定点帮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定点帮扶政策措施,巩固提升帮扶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定点帮扶工作重点在巩固拓展,关键在有效衔接。继续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厦门大学协作探索建立定点帮扶协商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做好服务保障,提高帮扶实效。积极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鼓励民营企业与重点帮扶村、闽宁示范村结对共建,推进产业发展、就业支持和科技服务等工作。继续加强与自治区相关厅局联系对接,加强与固原市相关单位工作衔接促进项目对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以高水平帮扶协作助推高质量脱贫攻坚,确保帮扶渠道畅通、帮扶工作靠实、帮扶成效突出。



专栏15闽宁协作项目

1.扶持六盘山闽宁扶贫产业园。力发展人造花、服装鞋帽、中药材加工、农产品加工、地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对人造花、食品加工、浩德纸业、纺织鞋服、中药材等入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造提升、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给予政策支持。

2.开展“八闽亲人宁夏游”活动。对持有福建省身份证的游客给予门票5折优惠,持有福建省身份证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游客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继续享受相关优惠。

3.开展文旅产业合作。福建积极支持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民间资本来隆德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合作。隆德为投资的闽籍文化旅游企业优先提供便利条件。相互支持参加文化旅游展会及招商项目推介活动,联合推广文化旅游产品。

4.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深化教育领域“牵手工程”。福建每年选派“互助网+教育”和人工智能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宁夏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宁夏每年选派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医疗卫生人员到福建跟岗培训。文旅部门每年举办各类旅游人才培训班,每年组织农业农村系统干部、重点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福建学习交流。

5.开展消费帮扶协作。5年计划向福建地区销售特色优质消费帮扶农副产品10亿元。借助“海峡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和中阿博览会等平台,与帮扶县共同开展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贸易洽谈等活动。


章 保障措施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政策连续性。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乡村建设等发展类政策。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适时调整基本医疗保障、公益性岗位等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

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组织体系,坚持五级书记亲自抓、领导小组统筹抓、部门单位合力抓,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切实发挥县委、县政府主体责任和乡(镇)落实责任,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抓好政策和工作落实,制定规划分工方案,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等工作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有序衔接、平稳过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开展“四查四补”,合理调整选派范围,优化驻村力量,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吸引各类人才。推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建设、规范乡村治理、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稳住农业基本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夯实稳“三农”的基层基础,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选优建强基层组织,推动资源要素下沉,持续减负降压放活,确保“三农”工作根深基牢、乡村振兴枝繁叶茂。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择敢于担当、勤奋务实好干部承担乡村振兴重任。健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衔接的“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夯实基层组织责任。加强村“两委”干部和乡村振兴带头人教育培训,既要带着干,也要教方法,努力建设一支群众信得过、“双带”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做好财政政策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攻坚过渡期内扶贫资金投入,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逐步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不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实施项目。加大支持产业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整合资金占比,逐步减少到户补贴项目,引导脱贫户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稳定增收。

加强资金资产管理。进一步强化资金资产监管,建立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严格项目论证入库。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落实绩效管理要求,全面推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管,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东西部协作、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台账,分类摸清资产底数。落实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明确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支出。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

加强效能目标考核。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做好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中央基层减负督查重点内容。

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准确解读中央和自治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典型案例切实激发各级干部活力,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全社会营造乘势而上、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深厚氛围,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附件:“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建设项目统计表


附件:


隆德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规划建设项目统计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单位

数量

补助标准 (元)

预算投资 (万元)

建设内容

规划年度

项目属性

资金来源


合计





480712





产业帮扶





34895





1.0

特色种植业





8700





1.1

推广一级种植种薯

续建

万亩

10

300

3000

给予脱贫户、“三类"监测户推广种植一级种薯每年种植面积2万亩,每亩补贴100元,发放种薯。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1.2

冷凉蔬菜

续建

万亩

1

500

500

给予脱贫户、“三类"监测户种植蔬菜1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每年补助面积2000亩。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1.3

中药材

续建

万亩

1


1000

给予脱贫户、“三类"监测户大田移栽黄芪、黄芩、党参等主推品种每亩补贴400元;覆膜育苗每亩补贴1200元,每年计划补助面积2000亩。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1.4

青贮玉米

续建

万亩

12

300

3600

给予脱贫户、“三类"监测户种植青贮玉米每亩补贴种子2.5公斤,加工全株玉米青贮每吨补助30元,每年补贴种植面积2.4万亩。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1.5

旱作农业

续建

万亩

15

40

600

给予脱贫户、“三类"监测户旱作农业地膜给予补贴,每年种植面积30000亩。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2.0

肉牛产业





2170





2.1

肉牛

新建

150000

1000

15000

每年落实“见犊补母”3万头。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2.2

商品兔

续建

万只

1

15

15

给予脱贫户、“三类"监测户商品兔每只补助15元,计划每年补助2000只。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2.3

蜜蜂

新建

2000

400

80

给予脱贫户、“三类"监测户当年新增饲养蜜蜂10箱以上的(含10箱)每箱补贴400元,计划每年新增400箱。

2021-2025

产业帮扶

财政专项

3.0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5000





3.1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建设项目

新建

20


15000

建设隆德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核心示范区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1处,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生态农家乐餐厅2座,精品民宿70间、休闲广场2000m2,休闲采摘日光温室10栋,智能温室5座,山毛桃嫁接杏梅、秋子、李子、早熟油桃等休闲采摘型果树1000亩,建设休闲观光型经果林大田种植500亩;创建三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园区10家。

2021-2025

产业帮扶

整合资金

4.0

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8100





4.1

100-200头肉牛养殖园区

新建、改扩建

60


300

5年计划新建、改扩建养殖园区60个,配套建设园区基础设施。

2021-2025

产业帮扶

整合资金

4.2

500-1000头肉牛养殖园区

新建、改扩建

20


2000

5年计划新建、改扩建养殖园区20个,配套建设园区基础设施。

2021-2025

产业帮扶

整合资金

4.3

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

新建、改扩建

5


1000

5年计划新建、改扩建养殖园区5个,配套建设园区基础设施。

2021-2024

产业帮扶

整合资金

4.4

原种繁育基地

新建

1


800

设原种繁育基地4000亩。

2021-2023

产业帮扶

整合资金

4.5

加工业园区

新建(改扩建)

5


1000

5年计划新建、改扩建加工业园区5个,配套建设园区基础设施。

2021-2025

产业帮扶

整合资金

5.0

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新建(改扩建)

100


3000

实施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2021-2025

产业帮扶

整合资金

金融帮扶





6500





1.0

帮扶小额贷款贴息

新建

万元



4000

5年计划共发放帮扶小额信贷10亿元

2021-2025

金融帮扶

财政专项

2.0

防贫保

新建

万元



2500

5年计划对帮扶产业等实行担保全覆盖

2021-2025

金融帮扶

整合资金

雨露计划

新建

7250

3000

2175

每年雨露计划补助学生1450人,5年累计7250人。

2021-2025

教育帮扶

财政专项

就业帮扶





9395





1.0

精准脱贫能力培训





1595





1.1

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

新建

400

2000

800

围绕冷凉蔬菜、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以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待业未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为培育对象,拟培育高素质农民400名。

2021-2025

技能培训

专项资金

1.2

农民培训基地综合能力提升

新建

9


360

针对培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基地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基地培训师资等农民培训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建设。

2021-2025

能力提升

专项资金

1.3

创业就业培训

新建

2000

1500

300

给予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培训,5年累计培训2000人。

2021-2025

技能培训

专项资金

1.4

乡村振兴带头人

新建

500

1500

75

5年累计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500人。

2021-2024

能力提升

专项资金

1.5

帮扶干部培训

新建

600

1000

60

5年累计培训扶贫干部600

2021-2022

能力提升

专项资金

2.0

创业就业帮扶





1800





2.1

外出务工交通补助

新建

万人

1.25

800

1000

5每年计划外出务工2500人次左右,给予交通补贴。

2021-2025

就业帮扶

专项资金

2.2

创业就业奖补

新建

120


800

每年对带动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帮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企(社)给予奖补。

2021-2025

就业帮扶

专项资金

3.0

公益性岗位

续建

5600


600

给予脱贫户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保持原有公益岗位就业人数基本稳定基础上,5年累计新增公益岗位安置600人。

2021-2025

就业帮扶

专项资金

乡村建设





410747





1.0

农村道路工程





60621





1.1.0

农村道路建设工程

新建(改建)

公里

87


54443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1

三杨公路(Y206)

改建

公里

3.53


1413

提档升级为三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2

沙杨公路(Y308)

改建

公里

13.1


5249

提档升级为三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3

桃山--沙塘(Y207)

改建

公里

19.98


7992

超期服役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4

张陈公路(C219)

改建

公里

4.03


1612

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5

张程公路(C219)

改建

公里

2.47


990

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6

好杨公路(C335)

改建

公里

7.51


3002

超期服役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7

好兴公路(Y301)

改建

公里

15.7


6268

超期服役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8

隆德至观庄公路

改建

公里

25.4


9895

超期服役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9

杨河经张程至神林公路

改建

公里

22.8


9106

超期服役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10

凤岭至双村公路

改建

公里

10.4


4172

超期服役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1.11

大峡--岳堡(Y204)

改建

公里

17.6


4744

超期服役提档升级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1.2

旅游路、产业路

新建

公里

6.45


2578

杨家店村-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景区公路

2021-2023

基础设施

整合资金

1.3

村组道路

新建

公里

60


3600

全县未通自然村和主巷道路硬化。

2021-2024

基础设施

整合资金

2.0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新建(改扩建)

10


32551

实施余家峡水库供水、南片、北片区观庄、好水、中片区黄家峡等片区管网连通工程,宁夏农村苦咸水改水项目隆德县城乡供水水源连通(水源替换)工程。

2021-2024

安全饮水

专项资金

3.0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新建(改扩建)

86


10300

5年内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村全覆盖,针对道路、护坡、绿化及垃圾设备配置等。

2021-2025

乡村建设

专项资金

4.0

农村改厕

改扩建

万户

1


3500

5年计划改造农村厕所10000户。

2021-2023

乡村建设

专项资金

5.0

乡镇污水处理





18830





5.1

农村污水管网项目

新建(改扩建

1


13430

建设污水管网247公里,修建乡镇污水处理站5座、村级污水处理站61座,修建化粪池、检查井等。

2021-2025

乡村建设

专项资金

5.2

联财镇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工程

新建

1


2400

修建污水管网及处理站1座,于联合村、恒光村、张楼村敷设污水管网,并于联合村及恒光村各修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通过提升泵站及管网最终将区域污水汇集至联财镇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2021-2023

乡村建设

专项资金

5.3

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

新建

10


3000

建设日处理能力30立方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30座,配套进场路及污水管道。


2021-2025

乡村建设

整合资金

6.0

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

新建

13


65000

全县13个乡镇中每个乡镇确定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主要开展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党政建设及环境卫生后期维护工程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

2021-2025

乡村建设

整合资金

7.0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

新建

1


6000

配备钩臂式垃圾收集箱、可分类垃圾箱、普通垃圾箱,购置三轮电瓶车、垃圾转运车及洗扫车,改造及新建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堆肥场。

2021-2025

乡村建设

整合资金

8.0

美丽村庄建设项目

新建

45


9000

实施道路、排水渠、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


2021-2025

乡村建设

整合资金

9.0

村委会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新建

45


2250

安装太阳能热泵采暖系统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2021-2025

乡村建设

整合资金

10.0

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

新建

1


50000

每年建成2个数字乡村试点村。在沙塘、联财镇各行政村、各农户家安装光纤宽带、5G网络、安全监控设施设备、电商运营设施设备,建立村部网站、微信公众号、信息公众平台。其中:沙塘镇11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4298户;联财镇6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1942户。

2021-2025

乡村建设

专项资金

11.0

村集体经济项目

续建

33


3300

支持33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

2021-2025

乡村建设

专项资金

12.0

旱作节水农业覆膜项目

续建

1


62500

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覆膜125万亩,其中全膜100万亩、半膜5万亩、黑膜20万亩。

2021-2025

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

13.0

残膜回收利用项

续建

1


3500

实施残膜回收面积130万亩,回收残膜1.5万吨,加工颗粒3750吨。

2021-2025

资源利用

专项资金

14.0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

新建

1


3175

围绕中药材、草畜(肉牛)、冷凉蔬菜、马铃薯等主导产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计划建设60座仓储保鲜冷藏设施(其中10030座、20016座、5008座、10006座。

2021-2025

产业发展

整合资金

15.0

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项目

新建

1


10000

招商引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3-5家。

2021-2025

产业发展

整合资金

16.0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

新建

1


18200

为全县13个乡镇99个村建设空气源热泵8000户,示范安装电暖炕15000户,示范安装电暖炕1.5万户,示范安装太阳能庭院灯3万户。

2021-2025

乡村建设

整合资金

17.0

智慧农业建设项目

新建

12


6000

建县级物联网智能管理种养示范基地12个,其中:蔬菜种植示范基地5个,特色养殖示范基地7

2021-2025

产业发展

整合资金

18.0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

万亩

37.5


46020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5.7万亩,其中:土地平整25万亩,土壤改良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提升5万亩。砌护渠道75公里,新建灌溉供排水渠道135公里。整修田间道路160公里,栽植防护林32.8万株。

2021-2025

基础设施

专项资金

闽宁对口帮扶项目

新建

120


20000

巩固提升10个示范村,创建沙塘镇清泉村、联财恒光村闽宁移民示范村;支持创建杨家店、新庄村、新和村闽宁文化旅游示范村。培育发展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园区,支持发展中药材、草菌业、加工业,新建帮扶车间,对原有扶贫车间升级改造。开展创业就业和消费帮扶。

2021-2025

闽宁帮扶

闽宁资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