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隆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 640423001/2022-00213 文号 隆政发〔2022〕32号 生成日期 2022-09-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隆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隆德县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区市驻隆各单位:

现将《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隆德县人民政府

                                          202295

     (此件公开发布)


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2-2025年)


前 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思考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规律,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黄经济带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节点。多年来,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生态立区”战略,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扎实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优势巩固提升,绿色动力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固原市是宁南区域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重要城市,是宁夏与甘肃、陕西区域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宁夏与中东部地区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交流的桥头堡,一直以来,固原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生态环境治理,守好护好六盘山生态,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好“四个一”林草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基础扎实,生态建设实现新变化。

隆德县居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首府)城市辐射圈中心,是西北联系中原、华中及西南地区的通衢要地,自古有“关陇锁钥”之誉,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六盘山,雄浑巍峨,是久负盛名的“高原绿岛”和“天然动植物园”。一直以来,隆德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湖田草系统治理,大力构建以旅游为主,肉牛养殖、绿色食品、特色加工等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建设“三管齐下”,生态环境质量在宁夏连续多年名列前茅,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基础更牢,生态环境保护带动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成效明显。

为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战略,依托隆德县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转化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隆德样板模式,全力将隆德打造成为宁夏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的基准年为2021年,实施年限为2022-2025年,实施范围为隆德县全境。

目 录

前 言 2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9

(一)工作背景 9

(二)重大意义 12

1.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12

2.全面推动隆德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12

3.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迫切需要 13

4.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隆德模式的重要载体 14

二、区域概况 15

(一)区位概况 15

(二)自然状况 15

(三)资源状况 16

(四)经济社会状况 19

1.行政区划及人口 19

2.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20

3.交通区位条件 21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21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21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21

2.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宽 28

3.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度保障显著增强 35

4.持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38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39

1.生态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39

2.绿色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40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障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 41

(三)典型案例 41

1.“臭水烂泥”到“绿水碧波”,探索生态修复隆德样本模式 41

2.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延伸,探索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46

3.以草定畜到草畜结合,探索产业融合生态养殖模式 50

4.靠山吃山到旅游富山,探索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模式 52

四、总体思路 58

(一)指导思想 58

(二)基本原则 59

(三)总体目标 60

(四)建设指标 62

五、重点任务 63

(一)努力构筑六大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根基 63

(二)全力实施“四大行动”,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优势 66

1.持续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守护蓝天白云 66

2.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守护绿水碧波 68

3.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守护绿树青山 72

4.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守护生态宜居 75

(三)大力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转化 78

1.实施绿色发展提升工程,增强绿色高质量发展动能 78

2.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本底 81

3.实施生态友好工业提升工程,铸就绿色高质量发展高地 85

4.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培育绿色高质量发展能级 88

(四)加强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广泛带动全社会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91

1.培育生态文化,打造隆德生态文化特色 91

2.积极宣传倡导,推动全民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 92

3.面向社会各界,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体系 93

4.拓宽宣传渠道,提高群众体验感和参与感 95

5.加强企业交流,健全全民参与监督机制 95

(五)健全完善体制机制,长效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成果 96

1.保护与修复融合,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96

2.转化与发展结合,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7

3.损害与赔偿关联,完善生态环保责任制度 98

4.目标与考核挂钩,制定生态环保评估考核机制 99

(六)努力建设“五个示范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样板 99

(七)强化经验模式总结凝练,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隆德智慧 102

1.“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模式 102

2.“林下种草,以草养牛,点面结合,户繁场育”循环草畜产业模式 103

3.“六盘山水,黄河支源”全域旅游模式 103

六、工程项目 104

(一)生态功能提升工程 104

(二)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106

(三)高质量绿色发展工程 108

(四)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程 109

(五)生态制度创新工程 110

七、保障措施 111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111

(二)明确主体责任,健全监督考核 112

(三)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112

(四)增加科技投入,强化队伍建设 112

(五)广泛宣传引导,发挥示范作用 113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工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和践行的重要理念

2005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深邃历史眼光和生动地方实践,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2018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核心观念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之一。2020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2021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7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就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和要求讲到哪里,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我国大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取得积极进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对深入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生态环境部于2016年将浙江省安吉县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试点县,2017年启动了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着力推进地方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打造绿色惠民和绿色共享品牌。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共命名了五批次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和工作格局,培育打造了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形成了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良好局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20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自治区党委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崇高光荣使命,把建设先行区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提升宁夏发展质量效益的历史使命和第一要务,制定出台《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决定》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研究解决制约宁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谋划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行区的“战略性”举措,知重负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紧扣“一河一山”保护发展命脉,紧盯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把保护黄河长治久安,守护“三山”生态永固作为根本大计和发展主基,突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主线,以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治理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为目标,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为牵引,围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保障黄河安澜、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资源高效利用、城镇布局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宁夏将生态文明的内核嵌入全区建设,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隆德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重大意义

1.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隆德县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切实举措,就是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具体实践,就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扎实行动。

2.全面推动隆德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大计。宁夏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河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黄河经济带建设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有机结合,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宁夏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隆德县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在国家和宁夏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下,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隆德资源禀赋特点,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关系,努力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隆德道路的重要抓手。

3.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迫切需要

2020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西部地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也扩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隆德地处宁夏南部,是宁甘陕交界的桥头堡城市,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占据明显的区位优势。隆德县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抓紧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步提升,在西海固地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西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迫切需要。

4.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隆德模式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出党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升华。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正是推动各地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隆德县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就是要依托隆德优美生态环境和丰富生态资源,着力探索具有隆德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研究制定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有力措施,创新建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打造绿色惠民和绿色共享品牌,全面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为民富民惠民,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内涵,形成具有创新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化模式,回答好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这一重大的国家命题。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隆德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位于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介于北纬35°21'—35°47'、东经105°48'—106°15'之间。居于银川、西安、兰州三省会(首府)城市之中,312国道纵贯东西,青兰高速穿境而过。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州,北通宁朔;襟带秦凉,拥卫西辅,有“关陇锁钥”之称。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41公里,全县幅员面积991平方公里。隆德县下辖310乡,9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5.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15.19%,农业人口占94.25%。土地总面积109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2.4万亩。

(二)自然状况

隆德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类型多样,海拔在17202942米之间,境内米岗山为最高峰,最低处是渝河出界的河谷,长度在1千米以上的河沟有1442条。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黄土丘陵和河谷川地,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5.7%、阴湿土石山区占33.26%、河谷川道区占11.04%。全县有渭河水系的葫芦河上游东侧的七条支流自东向西流经县境,境内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年均地表水径流量1.41亿立方米。气候属中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春低温少雨,夏短暂多雹,秋阴涝霜旱,冬严寒绵长,素有“溽暑有风还透骨,芳春积雪不开花”之说。年平均气温5.6摄氏度,1月份最低,极值为-27.3摄氏度;7月份最高,极值为32.4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255.1小时,无霜期125天,最少94天。年均降水量492毫米,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尤以78两个月为降水集中季节。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大风、干旱、冰雹、霜冻等。河谷川道农牧区属湿润干旱过渡地带,气候温暖干燥,黄土丘陵农林区半干燥温热。

(三)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隆德县全县幅员面积9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645.26公顷(其中水浇地5434.45公顷,旱地35210.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0.96%;其中农田保护面积25182.9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62.0%

森林资源。近年来,隆德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等工程建设,全县林地面积达71.7万亩,林草植被盖度86.6%林木绿化率由2000年的32.6%提高到46.6%,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0.2%提高到37.47%。先后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18年百佳深呼吸小城”等国家级绿色名片。

水资源。隆德县境地表水有渝河、庄浪河、好水河、什字河、水洛河、唐家河、甘渭河等七大河流,地势东高西低,水流方向为东西走向。内河道属葫芦河流域,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三级河7条,总长162.7千米;四级河8条,总长92.8千米。河流总长255.5千米,河网密度0.26千米/平方公里,径流总量0.721亿立方米。其中渝河、十字河、好水河、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唐家河出境注入葫芦河再转而入渭河。年平均流量1.91立方米/秒,流水均值5640.5万立方米,全年产水均值5.3亿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渝河,从东至西流经境内陈靳、城关、沙塘、凤岭、张程、神林、联财,长47.1公里,流域面积481.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24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朱庄河、甜水河、筛子河、清流河、清凉河等。地下水分白垩系基岩风化裂隙潜水,河谷第四系砂砾石层潜水含水和黄土上层滞水。

植物资源。隆德县东侧紧靠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境内植物共93788种,其中药用90618种。《隆德县志》列名苔藓植物41种,蕨类植物18种,裸子、被子植物729种。被子植物为优势种群,分86科,337属,占全国被子植物总科数的28.5%,占总属数的11.3%,占总种数的2.9%788种植物中,资源植物32211类。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植物桃儿七1种,造林树种及经济植物45种,油料植物50种,淀粉植物14种,纤维植物20种,单宁植物36种,牧草24种,花卉观赏植物18种,食用菌、藻类21种,野生果菜类29种。境内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有华山松、糙皮桦、沙棘灌丛等耐寒、耐旱、耐贫瘠的优良树种。由于地形变化上的差异引起的气候差异,植被类型较多,且地带性表现明显。在垂直分布上,海拔26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各灌丛,海拔24002600米为山柳、棘皮桦、红桦等乔木树种群落;海拔20002400米为森林分布中心,生长山杨、白桦、辽东栎、山柳等组成的混交林;海拔2000米以下,一般农林交错,山杨等呈小块状分布;境内西部为典型的干草原群系,主要植物有柠条、锦鸡儿、山桃、扁桃、白草、香茅草、冷蒿等。

野生动物资源。隆德县境内山林面积广阔,因而栖居其中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动物34种,禽类81种。陆栖脊椎动物分森林动物群、灌丛草地动物群、河谷动物群和田舍动物群4类,隶属2460科。《隆德县志》载入名目207种,2个亚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麝、红腹锦鸡、勺鸡、金雕5种;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有狼豺和豹、猫3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有草鹭、鹊鸽、燕隼、鹌鹑、滨鹬、丘鹬、杜鹃、夜鹰、白腰雨燕、百灵、灰沙燕、家燕、毛脚燕、白鹊钨、田鹨、水鹨、树鹨、柏劳、黄鹂、寒鸦、鸲、石鸱、地鸫、苇莺、黄眉、寿带、山麻雀、朱雀、锡嘴雀、凫等36种。实齿蟾为六盘山独有动物,为中国特有珍稀动物品目之一。

旅游资源。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殊的环境造就了隆德县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有六盘晓翠、石窟磨日、晴岚山寺、九龙莲池、象山园、范公峡、杨家店民俗文化村等八大景观。境内有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隆德清凉寺、北联灵湫、隆德县老巷子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30余处,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西北地区的“小九寨”,已成为陕甘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连续四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

文化资源。隆德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地理区位和生态气候等旅游资源优势,是西北地区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县、丝路古城,是方圆数百公里最具特色的休闲避暑、观光旅游胜地,文化底蕴深厚,尤其以民间民俗文化见长,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篆刻、高台马社火等民间民俗文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目录100多个项目中,涉及到隆德的达50多个,其中杨氏泥塑、高台马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民间绘画、剪纸等9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固原市级非遗项目21个。共有馆藏历史文物2355件,现代文物(博物馆)768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65件,三级文物575件。县域内现已探明的不可移动文物243处,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国家级1处,区级5处,县级15处。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等殊荣,2018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199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四)经济社会状况

1.行政区划及人口

隆德县共辖3镇(城关镇、沙塘镇、联财镇)10乡(陈新乡、好水乡、观庄乡、杨河乡、神林乡、张程乡、风岭乡、山河乡、温堡乡、奠安乡)10个社区、98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城关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至2020111日,全县常住人口109451人,其中男性人口为55689人,女性人口为53762人。共有家庭户38776户,集体户892户,家庭户人口为105993人,集体户人口为3458人。全县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2652人,占84.6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6799人,占15.35%,其中回族人口为16630人,占15.19%

2.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经济稳健,发展后劲强劲。2021年,隆德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221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较2019年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0146万元,同比增长2.4%,两年平均增长3.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2335万元,同比下降1.5%,两年平均增长10.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9729万元,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6.5%。一产拉动全县经济0.5个百分点,二产下拉经济0.3个百分点,三产拉动经济5.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8.819.461.8,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1%-4.9%95.8%

产业鲜明,发展潜力巨大。围绕“草畜、冷凉蔬菜、中药材”主导产业与马铃薯特色产业,坚持品牌强农,先后扶持龙头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宁夏名牌产品,培育了隆德县葆易圣药业有限公司“葆易圣”品牌;宁夏国隆药业有限公司“塞上六盘”“六盘灵草”“杞蓝红”品牌,其中“塞上六盘”“六盘灵草”荣获“宁夏特色品牌”;宁夏兴宇绿色粗粮加工有限公司“陇干秀”品牌;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朱庄河”品牌等,打造了“六盘·隆德”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的原则,引导各企业、合作社统一制作包装,统一使用“六盘·隆德”肉制品、中药材、冷凉蔬菜、马铃薯、中华蜂蜜、小杂粮等“隆字号”区域公用品牌,让“六盘·隆德”品牌在全区乃至全国成为人人知晓、人人喜爱的区域公用品牌。

3.交通区位条件

隆德县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处陕、甘、宁三省会城市西安、兰州、银川的几何中心,处在承南启北、西进东出的“黄金大动脉”上,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战略位置。东北部与固原市原州区、东南部与泾源县、南部与甘肃省庄浪县、西部与甘肃省静宁县、西北部与固原市西吉县五县接壤。312国道贯穿东西,青(岛)兰(州)高速公路横穿全境,隆(德)秦(安)省道和隆(德)张(易)县道穿越南北。隆德县城位于县境中东部,北距银川400公里,西距兰州265公里,东距西安370公里,距固原市区66公里。距六盘山机场75公里,是西北联系中原、华中及西南地区的通衢要地。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1)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

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系统推进隆德县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隆德县乡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项目建设,建成清凉、直峡、黄家峡和张士等4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各项监测数据实时上传,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完成了温堡、杨河、观庄3处乡镇污水处理在线监控设施的安装和联网,县污水处理厂和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行基本稳定;2个乡镇集中式千吨万人级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Ⅱ类。全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排污口监管等工作,峰台(上游源头)断面和联财(宁夏-甘肃省界)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坚持扬尘、煤尘、汽尘、烟尘四尘同治,严格落实“六个100%”扬尘防控措施,对建筑工地实行全覆盖检查;大力推行“机械深度清扫+人工及时保洁”的环卫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油煤烟控制前置审批手续;实施清洁煤替代工程,建成乡镇清洁煤配送中心;完成县城集中供热锅炉脱硝改造;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组织全县加油站召开了“全县加油站、储油库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会议”,全县13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设施运行正常;加强秸秆垃圾禁烧管控,采取“封、禁、堵”等措施,督促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监管制度。2021年,隆德县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9%,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在宁夏名列前茅。

土壤环境质量有效保障。继续推进“六费联治”各项工作,严格管理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化肥、农药减量化。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推进有机肥、缓释肥利用、秸秆还田。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划定禁养区,推动畜禽粪污规范整治和综合利用。扎实推进残膜回收,加大垃圾清理整治,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项目,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开展医疗污染防治专项执法行动,对医疗机构和疫情防控查验点医废收集情况进行检查,全县医疗机构医废已按规定进行收集和转运。2021年,隆德县农用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5%以上,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县城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6%以上,土壤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生态修复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国土空间修复成效显著。一是开展国土空间修复,实施朱庄河流域凤岭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观庄乡林沟石料厂生态修复工程、北象山砖厂复垦项目。二是开展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通过拆除、平整移民迁出区老旧院落、房屋,完成大慢坡移民迁出生态恢复区造林绿化1.16万亩,建成山河王庄、好水后沟、凤岭上梁、奠安闫庙等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造林示范区1.5万亩,移民迁出区林地郁闭度达到0.4-0.6,林草覆盖度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林业修复不断加快。抢抓中央和自治区实施天然林保护、400毫米降水线精准造林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围绕六盘山外围土石山区和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以七大流域为重点,精心实施六盘山西麓北象山片区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工程、渝河流域上游环山片区流域综合治理、六盘山400毫米降水线精准造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移民迁出区修复造林等一批重大造林工程。系列工程的持续实施,有效夯实了绿色本底,筑牢了生态屏障。截止2020年,全县林地总面积为71.7万亩,其中有林地39.53万亩,疏林地0.97万亩,灌木林地10.09万亩,未成林地13.09万亩,苗圃地0.1万亩,宜林地6.6万亩,森林蓄积量9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47%。全县湿地确权面积1.68万亩,全县耕地保有量5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2.3万亩。

林业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按照自治区空间发展总体规划,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围绕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301.33平方公里,占到县域总面积的30.36%,全面完成勘界定标。将位于生态红线区内的9.74万亩林地,划归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县确权林地36万亩,确权率100%。全面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按照“一分造,九分管”的理念,认真落实森林、林地、湿地资源管护制度,严格管理37.1万亩天然林、17.87万亩生态公益林和1.68万亩湿地。加大征占用林地审批、森林防火和林木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力度,健全落实自然保护地、林地、湿地保护修复、监测评价、政策法规执行和科技支撑体系,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严厉打击私挖乱砍、偷牧毁林、林区用火等行为。加强护林员队伍管理,全面实行承包管护责任制,强化禁牧封育,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营造一片、管护一片、成活一片,有效巩固生态林业建设成果。

林业保护不断增强。一是加强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新建林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1个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中心、13个乡镇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站,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5项。二是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建成隆德县专业扑火队营房、附属用房、部分扑火装备、望塔、防火通道296公里,森林火险视频监测、人工巡护覆盖面积比例均达到95%以上,林业火险防灾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全县连续5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全县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印发了《隆德县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和《隆德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疫源疫病的预防和管控。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面积62.46万亩;苗木产地检疫4万亩1521.7万株,产地检疫率100%;调运检疫苗木500.3万株,花卉57.37万株,种子83500公斤;复检苗木729.76万株,木材408立方米,电缆盘69只;实施鼢鼠防治面积18.6万亩,杨树天牛打孔注药防治6875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2%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苗木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四是加强林业种苗建设。建成6个国有林场、110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全县发展苗木基地2.5万亩,培育云杉、油松、樟子松、侧柏、落叶松、杨树、柳树、桦树、山桃等各种苗木约8420万株,实现县内造林主栽品种自给自足,有力提升造林质量,实现造林绿化与生态富民的双赢。五是林草资源信息化全面快速推进,林草资源宣传和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达到2个。

3)渝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隆德县面对渝河水污染治理严峻形势,深刻理解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重要论断,严格按照截污治污、河库治理、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模式,高标准规划,科学推进渝河全流域治理和渝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项目,建成渝河流域景观体系,2018年渝河中上游水质达到II类标准,先后受到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原环保部、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原环保部西北督查局等组织的充分肯定。渝河治理模式被原环保部、水利部向全国通报表扬,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其治理成果入选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

同时,按照“五个结合”要求,秉承系统治理、流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坚持水里的问题岸上治,岸上的问题流域治,以落实河湖长制为龙头,运用渝河治理经验,对县域内唐家河、什字河、好水河、甘渭河、水洛河和庄浪河等6条河流一条一条治理,坚持上游保生态、中游抓水质净化、下游重自然恢复,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河流湿地自净能力,做到保持河道不断流、保持湖泊不干涸、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持农田不污染“四保”,有序有效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确保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沙不入河。

4)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深入开展县城园林景观提升行动。按照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标准,建成县城周边龟山、南凤山、北象山三个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成清流河、清凉河两个带状生态景观长廊,新建笼竿城丝路文化公园、三里店水库水上公园,改造提升六盘山珍稀植物园、古柳公园、三山公园,完成老县衙小游园、高速公路出口小游园、东门桥三角地、东门小塘坝、生态停车场等街旁绿地;完成行政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老县衙、全面健身中心等广场附属绿地;完成红崖小区、东关小区、南凤嘉园等8个老旧小区绿化提升;完成人民路、文化街、宁安路、德邦路、解放街、文昌街、观泉街、长乐街、渝河路、滨河路、德顺街、德胜街、德惠街、育才北巷、二幼巷、六盘山大道等21条县城道路绿化提升;完成第三敬老院、检察院等单位院落绿化提升;加强县城各类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建立园林绿化管护长效机制,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城市景观体系。截止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38%,建成区绿地面积为2.66平方公里,绿地率33%,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为2.07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34.5平方米。

深入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一乡(镇)一品、一村一景、乔灌搭配、花木互簇原则,开展农村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绿化,完成杨河、观庄、温堡、凤岭、神林、陈靳、好水、张程等7个特色小城镇和46个美丽乡村绿化5000亩。实施全县主干道路高标准绿化工程,建成东毛高速公路、隆庄公路、隆张公路、隆泾公路、好兴公路、312国道等主干道路生态景观廊道202公里;实施七大流域治理和护岸绿化工程,建成绿化景观水系100公里;实施六盘山工业园区道路及厂区绿化提升工程;通过乡镇“四旁”、道路和河岸高标准绿化,改变以往单纯栽植常青乔木的绿化带建设模式,栽植经果林木、撒播多品种花卉,构建乔灌花草搭配、高低错落有致的花园式景观带,做到针、阔、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特色绿化景观带。全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乡村道路、水系、房区绿化率达到93%

截至目前,隆德县前后成功入选“2017年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先后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国家级绿色名片。在2018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中,隆德县在全国818个县排名第六,全区排名第一。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2.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宽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山绿民富隆德

准确把握县情,优化产业布局。隆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自古就有养殖传统,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和饲养管理技术,进入本世纪以来,全县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殖,成功实现了养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隆德县把草畜产业作为打造农业强县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首选产业强力推进,实施“南联东扩”工程,提升张程、杨河两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巩固温堡、凤岭整乡推进草畜产业成果,夯实多元化饲草基地和基础母牛群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养殖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以北片为引领、中南片为突破、贯通南北的草畜产业带。以张程、杨河为中心,向南发展到沙塘、凤岭、温堡,向东拓展到好水、观庄,基本形成南联东拓产业布局。

发展舍饲养殖加快致富步伐。隆德县属于半荒漠化草原类型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原始的放牧养殖,使草原植被减少、产草量降低、肉牛产业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过度放牧造成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天气增多、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为促进生态恢复、肉牛产业持续发展,隆德县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行封山禁牧、草原围栏,发展舍饲养殖,为发展畜牧业趟出了一条新路子。通过完善养殖基础,丰富饲草基地,强化技术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全县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效益凸显,肉牛饲养量达到8.5万头。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从63%增加到96%,草地类型从疏丛型禾草草地转变为根茎密丛型草地,天然草原从半荒漠草原过度成典型草原,草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提升;草原盖度从低草型草原转变为中高草型草原,草原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产草量(干草)从140千克/亩提升到230千克/亩,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加强人工种草,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多元化饲草基地初步显现。充分利用国家“粮改饲”产业政策,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青贮玉米种植,引进高产新优品种,种植青贮玉米10万亩,种植一年生禾草1万亩,紫花苜蓿2.5万亩,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21万亩。在神林观音、联财恒光、奠安海子等村发展3000亩以上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7处,逐步形成以青贮玉米、紫花苜蓿为主体、一年生禾草为补充的多元化饲草生产基地。二是牧草加工业后劲实足。全县各类饲草(鲜草)总产量78.65万吨,总容畜量52.4万吨,其中天然草原供给量5万吨,人工草地供给量73.65万吨,饲草加工调制总量50万吨,占总产草量的63.6%,饲草加工调制入户率85%;发展牧草种植收购加工企业9家,主要以加工苜蓿打捆、草粉加工、玉米秸秆打捆为主。设立紫花苜蓿收购加工点4个,年收购能力8万吨,苜蓿销售收入6400万元,饲草资源充足,产业发展后劲实足。

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环境长效发展。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立足全县畜禽粪污污染实际,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可利用的原则,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有效利用。一是制定出台《隆德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产业联贫带贫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四机制、十模式”运行方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养殖户积极交售、企业收购加工、政府末端补贴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引导有机肥加工企业(养殖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培育发展、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多赢目标。二是加大监督监管。在直连直报系统中登记备案规模养殖场42家,全部签定《隆德县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环保承诺书》《隆德县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台账,对所产的畜禽粪污干湿分离、日产日清、当日运输到粪便堆积点,覆土发酵还田,并定期对畜禽粪污处理情况进行督查。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全县畜禽粪污综合排放34.5万吨,综合利用率100%42家备案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排放5.7万吨,综合利用5.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实施肥替行动,改善土壤环境。一是建设兴鸿旺牧业、正荣养殖等大型养殖企业有机肥加工厂4座,创建绿色养殖示范村10个、建成畜禽粪污堆积场60个,按照“户收集、村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建立畜禽粪便收集、转运、加工保障政策体系,确保畜禽粪污日产日清,着力推进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产示范县建设,强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提高粮食、蔬菜有机肥使用率,集成推广“有机肥十配方肥”“有机肥十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促使有机肥与无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素按需施用,增加有机肥投入,培肥土壤地力,控制和减少氮肥总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年实施测土配方35万亩,测土配方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0%以上,推广水肥一体化300亩,一次性施肥技术6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2万亩。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化肥施用量减少,减缓氮肥降解速度,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的自然挥发和土壤残留,快速溶解后随降雨下渗、地表径流等进入河湖污染,降低农业氨源污染。

2)中药材产业逐步壮大

宁夏六盘山区地处欧亚大陆暖温带湿润森林草原—干旱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草原的过渡带,气候类型多样、生态适宜幅度宽,是我国西北的“高原绿岛”和“天然药库”,分布着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三个区系药用植物90科、618种,种质资源突出,种群分布集中。隆德县地处六盘山区腹地,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然隔离条件好。经宁夏药品检验所检测,隆德县所产黄芪、秦艽、柴胡、黄芩、板蓝根等道地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标准,质量享誉全国。隆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着力建设种植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开拓营销市场,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构筑产业发展体系,成功举办了“宁夏·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暨中药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成立了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中药材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被科技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命名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自治区优质中药材基地县”等。

种植基地初具规模。隆德县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和中药生产基地,已经建成一批百亩千亩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建立规范化的种子、种苗基地,天然中药材封育保护面积39万亩。同时,隆德县拥有西北规模最大、运行规范的明德中药饮片企业,已初步形成中药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资源保护富有成效。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为依托,以建立的3.45万亩六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修复示范区和20万亩野生资源保护示范区为重点,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和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资源,通过围栏保护、自然修复、人工补植、轮育轮采等措施,修复保护秦艽、盘贝母、铁棒槌、野黄芪、款冬花、桃儿七等野生中药材100多种,探索研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途径,推进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的有机结合。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以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营销为重点,培育发展中药材企业24家,引进广州香雪、浙江日普、隆德康鲜、中山药业、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埠企业,培育壮大西北药材、国隆药材有限公司等县域企业,着力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GAPGMP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培育加工能力、开发营销市场、创新信息服务、延长产业链条,有力地推进了中药材产业开发。

市场体系渐趋完善。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56家、中药材协会2个,发展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120个,建立中药材收购点14个,积极争创“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注册“六盘明珠”、“塞上六盘”、“六盘康源”、“神农六盘”和“隆珍杰”5个中药材商标,“隆珍杰”获自治区著名商标。秦艽、黄芪、柴胡通过国家原产地认定,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甘肃陇西和广西玉林等药市。

3)肉牛产业提质扩量

隆德县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引领,以标准化养殖为示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广“家家种草、户户养牛、自繁自育、适度规模”发展模式,打造以北片杨河、张程为核心区肉牛发展产业带,力争草畜产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其中核心区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

培育养殖示范乡镇、示范村。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为引领,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等多种发展带动模式,培育杨河、张程、凤岭、温堡肉牛养殖示范乡镇4个;在全县扶持发展肉牛养殖示范村30个,大力推广“50”模式,培育养殖大户300户,从而进一步夯实全县草畜产业发展基础,力促草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存栏肉牛100-200头合作社(家庭农场)10家,200-500头合作社5家;按照“小点集中、分片发展”的思路,推广“出户入园”试点养殖模式,新建张程杨袁、杨河红旗存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2家,达到标准化养殖示范带动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养殖科技水平,提高产业效益。同时,大力推广“出户入园”养殖模式,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中草畜产业发展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推广良种良法。以西门塔尔优良品种为主导,坚持“两纯一优”肉牛繁育技术,引进美国顶级纯种西门塔尔冻精1万支,采购西门塔尔冻精5.5万支,冷配改良基础母牛3万头,肉牛改良覆盖率达100%。外调补栏基础母牛2385头以上,大力实施“见犊补母”项目,计划补贴基础母牛2.5万头以上,进一步加快全县肉牛良种率,扩大基础母牛群,切实做好草畜产业发展“涡轮增压器”,给草畜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高质量发展旅游经济

隆德县立足“休闲避暑旅游县”定位,按照依托旅游发展文化,借助文化促进旅游的发展战略,以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标准推进旅游开发建设,把隆德打造成四季多元、宜游宜居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构建总体空间战略发展格局。根据隆德旅游业发展实际,规划通过以点引爆(突破期)、以线带动(串联期)、以面整合(全域期)三大阶段,构建“一心,两轴,一环,五板块,多级点”的总体空间战略发展格局。一心为隆德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两轴为乡村休闲发展轴和历史文化记忆轴;一环为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环;五板块为全域综合配套服务板块、山地户外运动休闲板块、红色记忆教育感悟板块、生态康养度假板块、乡村振兴体验板块;多级点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等。

激活旅游项目支点。整合隆德全域旅游资源项目,整体考虑资源禀赋、品牌竞争力、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场地建设条件、产业带动,评价和筛选三个等级的旅游项目,作为隆德县全域旅游发展核心吸引力的主要内容。实现景城同建、镇产一体,乡村升级,共筑景、城、镇、村全域大景区。

有序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依托隆德旅游大环线沿线重点旅游片区及交通枢纽,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咨询网点,完善旅游咨询、交通、宣传、投诉处理、救援等服务功能,构建“1+6+N”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体系,强化旅游集散咨询与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品牌化”提升。

3.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度保障显著增强

1)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衔接工作

隆德县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的通知》《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历任审计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精神,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衔接工作,把环境资源和经济责任统一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决策失误和腐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政治自觉和行政能力。

创新“一拖二”方式,提高审计效率。隆德县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时,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捆绑实施,采取“一拖二”方式,即在开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时,将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同时安排、同时进点、同时开展审计,依据审计结果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应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有力地推动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节省了审计资源,确保了审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了资源共享,为组织任用干部提供参考。

提高审计能力水平,增强审计针对性。开展审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工作职责,围绕被审计单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对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任务、目标责任进行分析,通过互联网查询等方式取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数据指标,结合实地查看、走访、查阅文件及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综合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履行情况,揭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督促问题整改,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任务以来,隆德县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推进审计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0194个审计项目,20202个审计项目。

2)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

隆德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以“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新路子”为指导,以区、市总河长会议安排部署为重点,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加快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构建工作体系。印发了《隆德县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021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方案》《隆德县渝河隆德县渝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由县河长制办公室组织协调、分办、督办落实相关工作,调整了隆德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全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河湖空间管控工作走上规范化路子。

创新管理方式。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隆德县逐步形成了“河长负责、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民间监督”的四重管理机制和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以及以水务、住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为河湖长制责任单位的联动机制,并根据拦河拦沟库坝多的地理特点和河湖互联互通与水资源空间调度的工作需要,将河长制与湖长制融合实施,把40座水库、30座骨干坝也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由库坝所在流域辖区的县、乡、村三级河长兼任湖(库坝)长,给40座重点水库每座安排1名(共40名)巡查员进行日常巡查,建成“湖长负责、巡查员日常巡查、水管单位运行管护”的库坝管理模式。为切实抓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各项工作的落实,县、乡均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县级河长制办公室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建设了河湖长制信息系统,建立“隆德县河长制”微信交流平台,开通河长制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平台,设立办公电话。乡镇级河湖长制办公室由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办公地点,分管河长制工作负责人和一名河长制工作联络员承担各乡镇河湖长制日常工作。县河长制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县级联席会议、工作推进会议,督促各乡镇、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河湖长制基础工作落实到位。聘请民间河长,聘任社会监督员,安装公示牌,准确公开河湖信息,及时上报工作进展,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深度更深、广度更远。《光明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和宁夏电视台、固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隆德县河湖治理和河长制工作及成效。

20187月,自治区河湖长制工作(山区片)观摩座谈会在隆德县举行,水利部对隆德县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创出的“隆德模式”和“渝河经验”值得其他市、县(区)学习借鉴。

4.持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全县党员干部培训重要内容,通过党校和干部学院的专题培训班,以及党员干部常规培训、轮训中增加生态文明相关培训课时等形式,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在职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全员生态文明培训。力争全覆盖鼓励和引导广大机关单位人员自觉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充分利用多样化传播手段,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结合六五环境日、世界城市日等节日,通过举办专题文艺晚会、发放传单、宣传讲解、电视公告、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公众参与。按照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对全县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行业监测报告、空气、水环境质量状况等进行公开发布,公开行政处罚等环境监管有关信息,进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化,畅通公众信息反馈渠道,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众依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定、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环境守法等公共事务的活动。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1.生态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隆德县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调节功能,近年来,在隆德县的大力推动下,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实现了有利改善和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加强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河流、水库源头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扩大水源涵养区,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恢复小河流及山洪沟基本形态和行洪能力,拓展河流生态空间。二是面源污染治理仍存在短板,乡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不全,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滞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待提高,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设施简陋。三是保障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各乡镇、各部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较少,分管领导和兼职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业务不熟,精力不够,专业性程度不高,存在管不到位、抓不到点的现象。

2.绿色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隆德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培育构建了文化旅游、肉牛养殖、绿色产品、特色加工、生态经济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隆德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绿色产业总体水平仍然较弱。一是农业投入与产出效益之间的矛盾。受环境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繁、农资价格上涨、技术能力匮乏、产业信息闭塞、市场交易局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前期生产经营投资成本与后期产出收益回报之间差距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二是特色不“特”与优势不“优”之间的矛盾。六盘山冷凉气候条件在制约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隆德县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受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大等因素的影响,隆德特色种养产业的产品、特色还不够鲜明突出,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放大,直接制约着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的溢价,形成了“好品质的特色农产品,却卖不上好价格”的恶性循环,直接影响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三是结构单一与融合发展之间的矛盾。隆德县“冷凉蔬菜、中药材、草畜、休闲农业和特色种养业”四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态良好,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仍处于原料外销和低端开发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尤其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创新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缺乏超前的规划、缺乏深度的融合、缺乏高效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制约着“四大”主导产业的潜能发挥与价值提升。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障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

隆德县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衔接、全面落实河长制,探索建立绿色产业金融扶持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制度保障总体水平仍然较弱,还需进一步创新探索。一是仍未形成健全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如排污权、碳排放权、取水权、用能权等产权交易模式未有涉及,绿色金融体系尚不健全。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考核机制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形成,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管理体制、环境科技创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典型案例

1.臭水烂泥绿水碧波,探索生态修复隆德样本模式

渝河是隆德的母亲河,发源于六盘山西麓,自东向西经葫芦河最终汇入渭河。隆德境内全长47公里,流域总面积481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年径流量1500万立方米,保障着流域内11万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用水。

近年来,隆德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集问题、分段治理、精准施策,通过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系统解决了渝河跨界水污染纠纷,联财出境断面水质由劣Ⅴ类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昔日臭水烂泥河已经变得绿树成荫、清流潺潺,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成为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之一,治理成效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在全区推广,治理成果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

1)做法及成效

一是“截污”与“治污”相结合。彻底封堵渝河沿线畜禽养殖场、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等非法直排口27处,依法取缔万吨以下马铃薯淀粉污染企业13家、河道非法采砂厂5家、粘土砖厂9家,彻底清理河道垃圾,从源头上消除了污染源。坚持部门联动共治,整合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项目资金,完成县城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和沙塘、神林、联财污水处理站,完成沙塘镇污水并网及杨家店至县城污水管网连通工程,对流域内农户厕所进行改造,新建水冲式卫生厕所3245座,使沿线所有排入渝河的生活污水并入排污管网,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3-1 渝河(整治前)

3-2 渝河(整治前)

3-3 渝河(整治后)

二是“河道疏浚”与“水源净化”相结合。对渝河全段疏浚整治,完成三里店水库清淤改造,彻底清理沉积多年的黑臭淤泥;通过平整河床、加固河堤、建设生态护坡和沿河巡检道路等工程措施,有效增加了砾石河床自然曝气面积。在沿线河道建设壅水坝1座、混凝土溢流堰32道,柳谷坊土堰54道,沿河建成蓄滞净化池12座,分段建设人工湿地550亩,种植香蒲、水葱、鸢尾等水生植物,使水流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延长到现在的168小时,通过自然曝气和植物吸附降解,达到脱氮除磷、净化水质的效果。

3-4 渝河县城段(治理前)

3-5 渝河县城段(治理后)

三是“生态修复”与“绿化美化”相结合。完成渝河全段绿化,结合渝河生态修复,采取乔灌搭配、分层绿化的方式,建成渝河县城段清流河、清凉河、三里店水库市民休闲公园。对流域内各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行绿化美化,流域内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3%,比治理前提高7个百分点,道路、库区、河道绿化覆盖率达到93%,给群众创造了更多休闲健身的地方,城市形象品位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四是“治水”与“用水”相结合。实施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实现流域内16座库坝互联互通,建立起“库坝连通、丰枯补给”的跨区域供水保障体系,既保证了渝河基础径流,也有效解决了渝河流域5万亩基本农田灌溉问题。同时通过渝河沿线5座扬水泵站,将渝河12座蓄滞净化池水资源引流到北塬,使贫瘠的山台地变成了水浇地。坚持以水定产思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在渝河川道区种植冷凉蔬菜(其中设施蔬菜1万亩),在渝河北塬山台地种植中药材、经果林等15.9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经验启示

通过河道疏浚恢复自净功能、临河治理截污治污、外围生态修复涵养水源、调整结构杜绝污染、依法监管保障成效的综合治理模式,渝河生态治理从分治走向共治、从污染治理走向生态恢复、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渝河已经成为一条集生态廊道、湿地廊道、景观廊道、经济廊道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廊道,正朝着推动全流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光明前景阔步前行!隆德县探索形成的河湖治理“渝河经验” 是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以水定产”的系统治理思路,推进“治水”与“用水”协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为其他地区河湖生态治理和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样板

2.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延伸,探索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药材是隆德县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品牌效应高,已形成集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牵头、带动、引导之下,在科技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中药材的科学种植、加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隆德县在发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产地加工、包装贮藏、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药材产业已初步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1)做法及成效

强化政策引领,以顶层规划促进产业发展。统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研讨等形式全面征集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研究制定2022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在规范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订单收购、品牌建设等方面科学设置补贴标准,积极引导全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扩量。

建设示范基地,以规模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原则,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带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在温堡南山、神林观音、沙塘马河、沙塘北塬、联财太联、观庄中梁、山河王庄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点716700亩;在神林庞庄、凤岭齐岔建设2个生态种植示范基地3500亩;在甘渭河、渝河流域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与野生资源修复区50000亩;在陈靳新和建设六盘山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圃310亩。带动全县中药材大田种植3万亩以上(其中:农户种植83360.78亩),生态种植2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8万吨,实现总产值4.2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元,贡献率达10%。

3-6示范基地

加强项目支持,以技术支撑实现强链补链。全面引导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申报各类项目,不断做强规范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产业链条。2022年,争取自治区财政预算种植业项目200万元,全面实施六盘山区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和中药材龙头企业培育和初加工基地建设项目。种质资源圃搜集保存六盘山野生珍稀濒危品种20余种,引进优新品种15种,主导品种提纯复壮4种,大宗品种种子种苗繁育35种,种质资源圃累计保存中药材品种达到150种以上,为六盘山区中药材可持续发展保存更多种质资源。通过开展中药材提纯复壮、驯化扩繁、新品种试验筛选、种子种苗繁育等技术研究,集成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以此形成规模化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努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链,实现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良种化、产业过程标准化、产业体系科技化、产业链条完整化、产业融合深度化,为全区中药材生产提供优质、稳定、可靠的种源支撑;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和“订单”及市场收购模式,计划每年收购加工地产中药材黄芪、秦艽、柴胡等达2000吨以上。通过初加工或深加工后销售到国内药材市场或制药企业、医疗机构,使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龙头企业通过销售初加工或深加工产品,年增加销售收入400万元以上,增加利税110万元以上。为实现产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增收、企业做大做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强化品牌建设,以品牌赋能扩大产业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开展以六盘山道地中药材为基源的中成药生产、有效成分提取、饮片加工、功能食品、茶叶、药浴、药饮、药膳、饲料添加剂、中药非药用部位饲料等中药材延伸性产品开发。以黄芪、党参、苦杏仁等中药材为重点,延长开发产业链,优化供给结构,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质量,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运营,促进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作,建立中药材产业联合体,培育具有六盘山道地特色的中药材品牌,加强“隆德黄芪”“隆德秦艽”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支持中药材企事业单位申报大宗药材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精心培育“三品一标”“三无一全”的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积极争创宁夏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绿色品牌认证、有机中药材认证,努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链,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发展机制,以制度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原则,持续加强中药材产业要素配给,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全面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主导带领,积极开展优新技术推广、先进设备应用、高效工艺引进等工作,推进全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全面强化“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 等联农带农机制建设,提升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3-7规范化种植

2)经验启示

隆德县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六盘山天然药库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领、示范带动、项目扶持、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机制联结”等方式,推动中药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构建“种植+生产+销售+研发”多元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中药材产业已成为隆德县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是依托特定资源禀赋发展绿色农业,以基地、品牌建设为抓手,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向加工要效益、强科技延链条、用品牌打市场、建制度带农富,力促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探索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了资源与产业优势显著地区高效推动乡村振兴、富农增收的发展模式。

3.以草定畜到草畜结合,探索产业融合生态养殖模式

隆德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的宁夏六盘山肉牛养殖核心区,但由于隆德县处于阴湿地区,降雨期长,霜降来临较早,玉米成熟状况不佳、有效收获期短,养殖户为争夺饲料原料,未到最佳刈割时期就开始收购、加工调制,造成青贮玉米水分含量过高、干物质含量较低、品质不高,同时由于紫花苜蓿受鼠害、杂草等因素影响,退化严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收割机械化程度低,不能在收割时间内及时贮存,饲草浪费和季节性短缺问题并存,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发展。

近年来,隆德县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宁夏大力发展宁南山区优势特色产业机遇,启动实施了隆德县草畜产业项目,加快草畜产业发展步伐,从以草定畜到草畜结合,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夯实肉牛产业发展基础,把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壮大县域经济的“一号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入围“国家I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后被命名为“宁夏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县”和“宁夏(隆德)安格斯母牛繁育基地”。

1)做法及成效

巩固提升养殖基地建设,打造环保型现代畜牧业。一是开展“出户入园(场)”人畜分离养殖示范工程,按照盘活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三个一批”思路,对接落实“出户入园,出村入场”集中二是养殖示范场13个。二是推广肉牛养殖生物垫床技术,采购牛床垫料生物菌种2000公斤,除臭剂3000公斤,制作技术服务明白卡950个,入户开展牛床垫料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全县共完成牛床垫料示范推广1261户、面积53232立方米(其中:建档立卡户完成1002户、35370立方米;非档户259户、17861立方米)。三是积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凡是运营的养殖场及养殖大户一律进行养殖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建设遮雨棚堆肥发酵、污水贮存池、厌氧发酵池、氧化塘、污水深度处理、改(扩)建雨污分流、暗沟污水收集系统、漏缝地板和防渗、防雨、防溢流粪污储存设施设备。

3-8隆德县肉牛养殖厂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示范引领。一是组建“隆德县草畜产业联合体”,引导草畜产业链各龙头企业结合自身优势“量身定制”发展方向。二是引进培育饲草加工企业做强草产业,投资3000万元建设万吨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加工贮备充足的饲草,完善“一站式”饲草配送机制。三是支持养殖龙头企业开展育肥和扩繁“双向”发展,建立“投母收犊”机制,确保农民养殖的安格斯肉牛实现“优质优价”。

2)经验启示

隆德县在草畜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总结形成了养殖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品种优良化、结构合理化、饲草多元化、营销市场化、生产化、服务科技化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隆德肉牛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

4.靠山吃山到旅游富山,探索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模式

老巷子红崖民俗文化村位于隆德县城东南侧边沿地带城关镇红崖村,紧临青兰高速隆德出口,距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5公里,距县城中心2公里,距青兰高速隆德出入口1公里处。总占地面积0.25平方公里,现有村民98户,410人。主要因东西五条、南北一条共六条巷子而得名,其中主巷道长约520米。老巷子为古丝绸之路隆德驿站。老巷子依龟山而建,龟山为隆德县城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7月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于攻克隆德县,且在老巷子召开了前敌会议,为老巷子遗留了红色文化。

近年来,老巷子民俗文化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围绕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三条主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非遗文化展示区”文化旅游产业孵化园,依托六盘山长征景区、龟山隆德书院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周边的青山绿水,撬动村庄发展,打造品牌强的研学旅游基地、非遗体验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旅游览观光带,生态旅游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全国首批重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景区”“首批宁夏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区级文化旅游就业创业孵化园”“自治区特商业示范街”“市级文化旅游就业创业孵化园”等殊荣。

1)做法及成效

因地制宜创生态路,抢抓旅游业发展机遇。老巷子民俗文化村背依六盘山脉,生态优良,资源丰富,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块隗宝。为牢固生态优先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的变环境优势为生态经济,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理布局,在“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抢抓旅游融合发展机遇,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释放生态旅游效能,立足资源优势,以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以及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环境,结合美丽村庄建设及景区内6条主巷道不断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2011—-2022年投资12380多万元,实施了景区道路10公里、游客接待中心1处、A级旅游厕所5处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内的供水、供电和通讯、安全设施进行了全面检修和更换;安装外部交通标识10处、导游全景图8块、导览图5块、景物介绍牌23块、各类引导标识牌50余块;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了网上查询、游览预约等服务业务,改造升级景区安防系统、建设大型生态停车场2处、小型1处共有停车位375个等精品工程,实现了红崖民俗文化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薪火相传走旅游路,抢占文旅业发展市场。老巷子民俗文化村依龟山而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非遗民俗文化资源富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建筑风格独特。近年来,本着保护与传承的原则,结合老巷子区域实情,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发展旅游新业态,以“千年隆德城、百年老巷子”为主题,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在保留古村落原始特征的基础上,建成老巷子一条街、家庭客栈、茶馆、酒吧、农家乐、老戏台、老磨坊、老水井、红崖泉、古钟石阶、红军墙、红二十五军先遣团党委会议遗址、红军小广场、民俗文化墙、景观雕塑、造型、园林小品、小吃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通过调动周边居民参与文化旅游业的积极性,以体验乡愁、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载体,扶持发展了书画、餐饮、民宿、旅游商品等经营户共48家,四星级农家乐1家、精品民宿3家。以暖锅、石锅菜、洋芋摊馍馍和各种当地面食为主打菜品,吸引四方食客,提高旅游发展效益,创增居民收入。开发景区水上游乐园和自驾游房车营地环线畅游,招商引资建设了以传统美食—暖锅为核心,集全县非遗制作、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十三坊项目。同时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在红崖民俗文化村1-8号院引进正观花灯、秦腔非遗展演公司等5家企业,打造了精品民宿、花灯故事馆、非遗园、梨园,丰富了民俗村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游客非遗体验项目,满足了游客消费需求。

开源引流铺人才路,培育生态文旅专业队。老巷子民俗文化村将旅游从业人员实用人才服务技能提升培训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引荐,成立了隆德县隆腾旅游公司,为规范老巷子景区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先后委托西部创业管理培训学校等3家专业培训机构,对公司职工和老巷子景区从业人员开展涉旅培训和外出观摩学习培训,共计举办10期培训班。组织老巷子、清凉、新和等村涉旅从业人员前往陕西袁家村、西吉龙王坝等村观摩学习,邀请西部学院讲师开展《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素养》《营销与管理服务》等培训学习。为发挥旅游产业联动效应,为周边地区农副产品提供销售市场,扩大产业面,老巷子景区每年举办农副产品展示销售、农民庆丰收等系列活动5场次,促进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3-9红崖村老巷子客栈全景

3-10红崖村老巷子民宿院落

3-11红崖村村貌

3-12红崖村景观

科学统筹走精品路,深挖生态资源厚底蕴。老巷子民俗村为探索精细化发展模式,结合老巷子丰富的旅游资源,紧紧围绕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三大主题,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突出乡土、乡情、乡味的理念,实行“生态旅游+文化”发展模式,定期举办文化展演。同时与六盘山景区、龟山隆德书院、盘龙山庄、陈靳新和等旅游景点加强合作,设置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拓宽旅游发展之路,彰显特色、提升品质、吸引更多游客,提高旅游发展效益。

3-13红崖村夜景

目前,红崖村老巷子形成了以“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劳务、村集体合作模式并重的全产业大格局,引领全县旅游业大发展,快速融入全区“大旅游生态圈”。2021年老巷子景区全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直接性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100余人

2)经验启示

隆德县在发展绿色旅游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抓住红崖村厚重的巷子民俗特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以打造“红色旅游景区,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为理念,厚植生态资源底蕴,保留古村落原始特征,按照“以强带弱、多元发展、互促互补”的原则,深入挖掘人文历史、民俗特色、自然环境等元素, 积极引入专业人才,打造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三条主线,让老巷子换发新颜,探索出一条具有隆德特色的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模式。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落实党中央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区市党委和政府及县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紧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契机,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文化润县、依法治县,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隆德路径,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做出隆德贡献,建设“生态美、产业优、机制新、百姓富”的新隆德,引领西部乃至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

(二)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坚持生态立县,以保护生态为己任,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切实保护好隆德县生态环境,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催绿生活空间,丰富生态资产。

绿色发展,点绿成金。坚持绿色发展,强化顶层设计,以发展生态经济产业为牵引,突出生态特色,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基本路径,促进产业融合,让生态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创新机制,探索模式。坚持创新引领,率先开展生态经济体制创新改革试验,积极营造有利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实现以体制创新倒逼、引领绿色发展的重大突破。

人民主体,生态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维,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提高隆德人民福祉。

(三)总体目标

围绕隆德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总体目标,聚焦生态立县,厚植生态优势,突出绿色发展,立足于绿水青山,打通转化路径,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富裕百姓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贯彻“三个着力”,实施三大战略,守好三条生命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协同推动八大片区联动发展,努力建设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全域旅游、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个示范县”。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渝河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Ⅱ类优水质、全县土壤环境保持零污染现状,基本形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统筹保护和有机整体,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得到稳步提升,特色产业绿色发展业态趋于成熟,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基本完备,人民群众具有充分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秀美隆德: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营造绿水青山。强化绿水青山保护修复,夯实绿水青山生态本底,加快实施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绿色生态工程,提高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韵富于绿水青山,构建“多区多廊,点面结合”的生态安全格局,努力建设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稳定提高,生态状况不断优化,林草覆盖率不减少,物种丰富度稳定提高,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绿色隆德:推进生态惠民和产业发展,打造金山银山。做优生态产业,加速提升首位产业发展,做大现代服务业,逐步建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的产业结构,提高民生福祉,努力建设宁夏全域旅游、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到2025年,生态经济稳步提升,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稳定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及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均稳定提高,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稳定提高,获得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创新隆德:推进改革和创新,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障机制。构建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到2025年,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制度与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建立实施,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大于3%

——样板隆德:推广先进典型和生态文化,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板。传播生态文明,传承生态文化,积极探索培育具有隆德特色的绿色惠民、绿色共享生态文化品牌,推进生态文化供给模式创新,彰显优美环境魅力,显著增强群众获得感。到2025年,将隆德打造成为美丽中国“西部地区样板”和宁夏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四)建设指标

参照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数评估指标,围绕“构筑绿水青山”“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体现区域特色”等四个方面制定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目标和指标,见表4-1

4-1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指标

目标层

任务层

指标层

2021

现状值

目标

参考值

序号

指标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6.9%

稳定提高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100%

10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稳定提高

98%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稳定提高

90%

生态状况

7

林草覆盖率

90%

85%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301.33平方公里

不减少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

民生福祉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生态经济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生态补偿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社会效益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

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

95%

建立长效制度

制度创新

1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资金保障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稳定提高

>3%

区域指标

特色产业

21

苗木、草畜、中蜂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五、重点任务

(一)努力构筑六大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根基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努力构筑生态保护安全屏障。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完成隆德县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编制审查报批,完成99个村庄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查、审批,扎实推进各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建立国土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将村庄规划纳入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实现全域空间开发数字化管控和项目审批核准并联运行;严守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线“三条红线”,贯彻落实国土用途管制各项政策,规范用地审批流程,合理有序保障各类非农建设用地需求,严格保护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资源。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基础上,将管制内容扩展到林地、草原、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实行全县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编制实施和监督自然资源年度利用计划,开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考核,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城乡增减挂钩项目工作。

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努力构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安全屏障。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耕地总量管控,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完成耕地保有量5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2.3万亩保护的基本目标。有效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实施各乡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益。加大对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和管控力度,支持农业生产,严防农地非农化现象。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管护措施,加强管护责任。乡镇政府要加强项目区后期管护工作,所有土地整治项目经验收确认为新增耕地后,一律纳入基本农田管理范围,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在年度遥感影像核查或项目巡查中,一旦发现在项目区违法占地建设,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所在乡镇、村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是加强河湖管理,努力构筑河湖岸线保护利用安全屏障。以县境内水洛河、庄浪河、甘渭河、渝河、好水河、什字河6条黄河三级支流和朱庄河(渝河支流)为主,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堤防加固109公里,生态护岸29公里,综合治理水质变差、生态受损、水资源减少、水循环受阻、泥沙淤积等问题,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消除安全隐患。实施河道疏浚工程,创新泥沙综合处理技术,探索泥沙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实施重点河道空间管控项目,全面提升河道保护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努力构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安全屏障。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隆德县城镇开发边界,核定总量,限定容量,科学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区,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有序推进全域综合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盘活农村荒地,提高耕地质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管理,持续推进城镇园区低效土地再利用,全面清理处置闲置土地。持续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土地存量,深挖增量,用足、用好、用活土地指标,合理拓展隆德县土地资源利用空间。

五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努力构筑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屏障。巩固拓展“绿盾行动”成果,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按照宁夏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行动计划,实化、深化、细化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紧盯老问题整改、强化整改落实。配合宁夏开展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专项督查。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审批,严禁违规审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的有效保护,在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将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任务落实到具体区域和具体地块,形成涵盖全县各类生态保护系统、管理有机衔接的生态管控格局,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六是加强空间规划管理,努力构筑国土空间规划安全屏障。加快隆德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度,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以人为本、以水定产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管理。

(二)全力实施“四大行动”,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优势

1.持续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守护蓝天白云

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认真落实《固原市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统筹车、油、路治理,加强柴油货车销售、注册登记、检验维修等环节监督管理。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确保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强化车辆登记、检测、维修、报废全过程管理。强化用车监管,建立机动车全防全控环境监管制度,全链条治理车辆超标排放。切实加强用车监管执法力度,完善各部门路检路查常态化工作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全程监控模式,推进高排放老旧柴油车辆深度治理。严格排放检验及维修机构监管,督促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依法依规进行机动车排放检验,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持续优化重型车辆绕城行驶方案,科学确定普通干线公路绕城和专用绕城通道路线,完善城区环路通行条件,明确国三(含)标准以下柴油车辆禁限行区域、路段以及绕行具体路线,严控重型车辆进城。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调查摸底工作,组织开展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专项执法行动。

严格固定源污染治理。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完成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许可证核发。深入排查“散乱污”企业,建立完善“散乱污”排查整治清单、台账及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源头控制,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项目建设和已取缔“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死灰复燃。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继续对前期排查清单中“散乱污”企业实施整治。做好“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台账,做到材料完整、有据可查。

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精准预测预报能力,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数值模型系统、大气污染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县级预报中心实现5-7天预报能力。统一全县预警分级标准及应对措施,强化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联动,完善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空气质量会商及重污染天气联合研判预警机制。

细化落实应急减排措施。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细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施统一的区域措施,全力削减污染峰值。黄色、橙色、红色级别应急减排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20%30%。开展重点行业环保绩效ABC分级评价,细化应急减排措施,并落实到相关企业各工艺环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开展重点区域冬春季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制定并实施冬春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保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加强大气污染监管执法力度。健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依托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借助科技手段和信息化平台,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精准执法,提升监管效率;按照“公安+城管+N”的联动机制,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问题,采取交叉执法、巡回执法、突击执法、明查暗访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涉气环境执法检查,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建立问题清单、处罚清单、案件查办清单、追责问责清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施处罚措施,不得降格处罚或简单给予经济处罚,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完善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执法监管体系,形成高效联动、严惩重处的执法协同体系。

2.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守护绿水碧波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采用高标准防护栏对县域内现有4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进行了保护,安装监控和预警提醒喊话设施,并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水质,持续推进县域内4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实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全覆盖。实时监测设施和卫生监测结果均显示水质100%达标。

严格工业污染防治。严格六盘山工业园区企业准入审查,对入园企业全部安装水表,加强计划用水监管力度,控源截污。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城管等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对接入市政管网的工业企业以及餐饮、洗车等生产经营性单位的监管,依法处罚超排、偷排等违法行为。加强污水厂运维监管,完善工业园区配套管网,实现工业园区废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一是实施清流河(县城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拆除渝河县城段河道废旧排污管道1500米、旧排污井4座,确保县城建成区无生活污水直排口。二是实施县城小区雨污分流工程,对御景鸿府廉租房小区、隆中小区、阳光花园小区、博文官邸小区等14个小区进行改造,新建雨水管网18公里,改造污水管网3.2公里,目前已敷设雨污管网14.5公里。三是实施县城道路雨污分流工程。对县六盘山大道、文化南街等6条道路雨污分流管道改造8820米,道路修复3982米。确保县城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大污水处理厂(站)运营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其稳定运行水平,确保进厂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加强水生态治理保护。抓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编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完成项目报备。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推动水土保持专项整治活动。做好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工作,按照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要求,及时录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相关数据,按期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任务。

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信息化监控平台,落实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完善河道治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落实河湖管理保护专项经费,建立健全县、镇(乡)、村(社区)河(湖)长体系,落实属地责任,启用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各级河长、巡河员要全部安装河长通、巡河通并开展巡河工作,加强河长制监管,强化河长制工作督查考核。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促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实现河长全覆盖,并延伸到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根据自治区水资源分配指标,严格落实自治区发布的行业用水定额,执行用水计划管理制度,控制区域取用水总量。结合取用水专项整治,全面更换和延续取水许可证,加大非常规水综合利用。

加强执法监管。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对已超过承载能力的,要实施用水总量、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全面达标排污,逐一排查企业排污情况,达标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加强直接入河排污口监管,开展全县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分布情况核查,严把排污口审批关,进一步规范现有排污口监管,完善排污口管理台账。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办法(试行)》规定的频次对重点污染源、非重点污染源、特殊污染源开展抽查检查,抽查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久试不验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办理的水污染环境违法案件,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情形的,必须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实行行政拘留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开展节水行动。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五大节水行动”,深入实施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实行城乡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在县城生态用水管网安装计量设施,确保生态用水适量有度;完善农业灌溉水源、干支渠直开口、末级渠系计量设施配套,安装计量设施36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3;强化公共机构的计划管理,完善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定额台账,节水型公共机构建成率达到50%以上;建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税征税联动机制,在一、二、三水厂取水端安装计量设施,改末端征税为取水端征税,倒逼公共供水单位降低管网漏损率,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0%,通过县域节水型达标县建设工作。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督促企业加强用水管理,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用水定额管理,争创节水型企业建设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定期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清理整治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设施,进一步整治违法问题,按照“划、立、治”总要求,建立完善“一源一档”。加强农村分散式供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组织第三方及相关单位监测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用户水龙头出水的水质等饮用水安全状况。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农村饮用水水源每季度监测一次,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本地水质本底状况确定水源、供水、水龙头出水等监测项目并组织实施。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加快制定或修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状况调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基础台账,全面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和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状况,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距城镇较近的乡村要积极统一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收集处理;对离城镇较远、地势较为平坦、人口居住集中的村庄,要积极新建集中处理设施收集处理;对地形条件复杂、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按照能集中不分散、能大集中不小集中的原则,分区域积极建设集中或分散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后期运营维护工作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筛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采用适合本地区的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

3.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守护绿树青山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信息化建设。配合自治区、固原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完成企业信息的调查与核实,参与土壤和地下水布点、采样方案的审核确认等工作。基本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依托国家搭建的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相关数据,建立全县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进一步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完成农用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制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计划,完成年度任务并将数据上传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并将划定结果上报县人民政府审定。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农用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全县耕地安全利用,加强全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不断完善农产品产地和流通环节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统计调查农产品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做好风险防控,确保全县耕地土壤环境安全。

持续做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按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依托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完善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强化暂不开发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

进一步强化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固废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填埋危险废物,以及无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环节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能力,推动工业园区固废堆场项目建设进度,全县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基本满足贮存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县固体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日常环境监管工作。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扩容提标改造,确保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满足需求。建立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机制,保障突发疫情、处置设施检修期间等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推进垃圾治理工作。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因地制宜推动垃圾焚烧处理。加快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建立完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区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河湖水面漂浮垃圾、农村地区工业固废、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分类治理,建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长效治理机制,加快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坚持先保基本治理、后提高分类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垃圾治理体系,扩大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试点,建立垃圾治理长效运营维护机制,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配套完善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统筹处理利用。

持续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有序开展排污许可证办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修订完善禁养区划分方案,对生态红线内的畜禽养殖场拆除搬迁、恢复生态。提升土壤污染监督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实现企业危险废物申报、转移、处置全过程监管。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完善风险源分级防控制度。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

4.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守护生态宜居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全面关闭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将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集中处理。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管,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台账,定期对畜禽粪污处理情况进行督查,进行绩效评价,逐步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监管制度,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扩大有机肥替代示范,提高全县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化肥利用率、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覆盖率和农药利用率;深入推进“两治理、一改造”,力争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并完成区、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积极发展健康水产养殖方式,推动水产养殖生态化、标准化,必须建设养殖废水处理设施,达到水产养殖标准后循环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印制《隆德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垃圾分类指南,制定出台《隆德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办法(试行)》,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纳入乡(镇)考核范围之列,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洁净、和谐、宜居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建立完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区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河湖水面漂浮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分类治理,实施整治全流程监管,严厉查处在农村地区随意倾倒、堆放垃圾行为。制定《乡镇保洁员工作职责》《乡镇垃圾分类》《乡镇卫生保洁管理制度》《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村组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并定期开展卫生督查活动,对农户进行奖惩,调动农民长期参与积极性,促进保洁工作常态化。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程中,巩固深化“363”(“三图”管控、“六员”齐抓、“三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垃圾分类“积分卡”激励机制,对自觉执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农户,根据其收集的垃圾数量和单价统一核算分值,计入“积分卡”,在本村“爱心超市”兑换同等价值的生活用品,同时建立垃圾分类“黑榜”,对不遵守生活垃圾分类的农户进行曝光,并扣除相应积分。充分发挥县城引领作用,以点代面推动全县农村垃圾处理硬件设施,为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和垃圾箱,给保洁人员配备保洁工具,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建设,优先选择在人口集中,基础条件好,农户愿意改厕的村庄开展,分类分步推进厕所改建工作,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户厕改建能连接污水管网的一律连接管网,连接不了污水管网的修建三格化粪池,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一年四季都能用。”在不具备改造室内水冲式厕所的地区、建设三格化粪厕所、双瓮漏斗式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双坑交替式厕所和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的水冲式厕所等,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快在公共场所、主干道路沿线等人流量大的区域适量布局建设公共厕所,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区域入厕难问题。

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创新监管手段,结合“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监管网络建设,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APP等技术装备,充分利用乡村治安网格化管理平台,及时发现查处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执法监管,试点开展灌区农田用水和出水监测,防范农村黑臭水体发生风险。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相关部门已开展的污染源调查统计工作,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结合现有环境监测网络和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加强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和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污口的水质监测。在已设置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基础上,结合实际适度增加点位,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能力。结合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范机构设置,力争实现基层环保工作有机构、有人员,进一步充实加强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量,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机制。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肥料化肥备案登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肥料农药使用调查和监测评价体系。

(三)大力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转化

1.实施绿色发展提升工程,增强绿色高质量发展动能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落实产业园区水资源能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采取政策引导、市场倒逼、行政执法等手段,推动园区水资源、能源、建设用地向资源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行业、项目倾斜配置,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坚持节约优先,运用技术促效,对标国内先进水平,持续推进工业园区行业工艺改造,实现园区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严控资源利用上限,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推动工业节水,坚持严控总量、优化结构、管控用途,推进工业节水增效。推进节能降耗,严格能耗准入门槛。严控新增工业用地规模,推进工业园区加快低效工业用地和厂房“腾笼换鸟”,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和“僵尸企业”闲置土地,加强产业发展与用地空间协同,提高土地产出强度。综合利用资源,挖掘资源潜力,推进资源综合化、多元化利用,加快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加强农副产品加工废渣循环再利用,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

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适应需求变化趋势,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按照“带、强、减、育”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围绕高效种养业提质增效,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加快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草畜产业、肉牛改良“三大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冷链体系,发展智慧农业。持续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支持有机肥加工企业全面投产,扶持养殖场配套环保设施,建立养殖业发展和资源有效利用共生互补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以草畜为主导,中华蜜蜂为支撑,中药材、小杂粮、蔬菜为补充的“1+3+X”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围绕“隆德黄牛肉”“隆德蜂蜜”地理标志和“六盘山土蜂蜜”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提高公用品牌利用率,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种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进一步扩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增强地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借助冰雪文化节、旅游节、花朝节等节庆活动,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在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等领域应用。

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培育竞争新优势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实施基础完善、产业聚集、创新驱动、品牌提升、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六大工程,努力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补链强链,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行业集聚,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加快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以县城轻工产业园区为中心,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挖掘释放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引进培育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为体的全产业链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牛肉精深加工、黑果花楸、蜂蜜、小杂粮加工、甘草多糖中药材切片等特色农产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深入研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营养食品等绿色食品,配套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促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名品、从种养到养生链式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着眼培育脱贫攻坚后续产业,放大闽宁电商产业园孵化功能,发挥扶贫车间带动作用,以创业带动劳动者就业,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县城、工业园区就业吸纳能力。大支持企业升规上限,加大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变。推进科技创新,以中蜂产业技术究院为引领,整合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从科技支撑的品种端和品牌支撑的市场端两端发力,连企业,带基地,加快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东西部合作体制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646”人才工程,引进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持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业态创新,对标消费升级需求,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价值延伸,全域旅游、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高品质升级,开拓民俗游、周末游、夜间经济、地摊经济等新载体,发展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新业态,促进不同产业嫁接改造、跨业发展、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协同共进。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培育数字制造业、数字农业、数字服务业。着力打造“制造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支持打造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加快通用设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着力完善基于数字技术的远程诊断、智能监测、在线管理等应用服务,积极培育通用设备产品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推进乡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林牧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快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动实施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推广田间摄像头、温度湿度监控、土壤监控、无人机航拍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装备的集成应用,积极打造六盘山数字化蜜蜂养殖示范点,打造网上农业服务大厅。积极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领域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夜间经济数字化,大力推动消费行为向线上转移。

2.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本底

构建生态农业循环生产体系。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林业清洁生产,推行高效互补、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广“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秸秆-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等模式;推动农村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积极推动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立体种植,发展绿色生产。提升农业装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高端农机装备和农牧业、中药材、中蜂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发动一批中坚骨干、调动一批新增户的“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立足农业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并重转变,加快发展草畜、冷凉蔬菜、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和农民主体作用,做好公司、农户、基地、市场“四篇文章”,健全产、加、销全产业链体系,推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夯实基础建设,做大草畜产业。以张程、杨河两乡为重点,以规模养殖场建设和示范村、示范户培育为根本,积极搭建融资、技术服务平台,着力抓好以玉米、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元化饲草基地,以西门塔尔、安格斯为主的山川基础母牛繁育区和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养殖产业集群建设,打造草畜产业“升级版”。二是强化内供外销,做强冷凉蔬菜产业。充分挖掘隆德县夏季气候冷凉的自然优势条件,以渝河、甘渭河流域川道区为重点,以辣椒、西瓜、甘蓝为主栽品种,突出抓好企业带动、连片种植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蔬菜种植效益。三是主抓关键环节,做优中药材产业。以创建宁夏固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契机,以山旱地种植、农户参与、整村推进为重点,突出抓好种苗培育、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示范推广覆膜育苗、草害防治、产地加工、机械采挖等新技术,促进中药材产业由种植为主向种植、加工、营销全产业链转变,着力构建“百户加工、千户育苗、万户种植”的产业格局。四是培育扩繁种薯,做精马铃薯产业。加快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于一体的马铃薯产业链。建立以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薯工厂化繁育为核心的新型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五是扮靓休闲农业,培育乡村旅游新亮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立足隆德县现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以开发新潜力为突破点,通过打造专业运营团队、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核心亮点区、扩大广告宣传等途径,真正凸现“千年古城、水墨隆德”的优势亮点,进而形成隆德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体系和新模式,精心打造“一个核心示范带动区”,营造“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创建“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县”。六是加强品牌培育,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六盘山”公用品牌知名度建设和“二品一标”认证和监管,完成5个有机产品、10个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加快培育具有隆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争创“中药材之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GMP认证、地理标志认证,争取柴胡、党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申报隆德百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取获得宁夏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各5个,扶持“隆珍杰”争创国家驰名商标。七是积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协调发展,培育农产品营销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启动运行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隆德站。扶持新建中药材小型加工厂,新建农产品储藏保鲜冷链设施,招商引资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3-5家。对冷凉蔬菜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6个品类,并积极做好永久性蔬菜基地与超市、社区直销店的产销对接,不断开拓冷凉蔬菜销售渠道。八是跟进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开展马铃薯种植与企业改造提升深加工设施设备与生产能力,强化质量管控,以质量提升求市场突破;以消费口碑赢得品牌提升。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强化服务功能,开拓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全方位打造“引得来、留得住、去了还想来”的魅力氛围,促进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长足的发展。八是优质化发展林草产业。结合隆德县目前实施推进的“四个一”林草产业,将“四个一”林草产业与生态造林、城乡美化有机结合,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多方参与模式,坚持以气候条件定品种、以水源定区域、以水量定规模,围绕河谷川道区、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找准适合隆德种植的一棵树、与市场对接的一株苗、与产业配套的一棵草、与旅游适宜的一枝花,全面铺开,多点成势,多元化引进企业,全方位提供技术服务,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调动企业、合作社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产业基地,促进林草产业与全域旅游、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深度融合,逐步向市场化、组织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实现山绿与民富双赢。同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支持林业企业开展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森林认证等,新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完善林业产业政策,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林业品牌保护和利用,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布局区域化、栽培品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按照固原市委“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以及“五城”的“四个一”林草产业布局,结合隆德县实际,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好“生态+”“绿色+”文章,不断扩大大果榛子、矮砧密植苹果、红梅杏、核桃、花椒、叶用枸杞等基地规模,大力发展桃、李、杏、山楂、大果榛子等庭院经济林,真正把“四个一”种出产业、种出风景、种出财富。

3.实施生态友好工业提升工程,铸就绿色高质量发展高地

补长”农产品初加工链条。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重点围绕以小杂粮、牛羊肉、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环节的初加工。鼓励支持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对开展粮食烘储加工、牛羊肉加工、矿泉水饮料、中药材等农产品初加工基础设施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并给予用地优先和优惠,大力推进初加工链条延伸和水平提升,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补快”产品精深加工步伐。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引导全县“草畜、冷凉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和特色种养业”等特色产业,“特立独行”。无特不立,特乃竞争力,超群卓拔方能异军突起;无独不行,独乃垄断力,独树一帜方能独辟蹊径。要以“品牌强农”为引领,立足自身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农产品与劳动力等禀赋结构优势的产业发展,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而在资源整合、精深加工、配套产业服务等产业链上做深做强。与此同步,要强化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品牌化建设,以品牌溢价创造更高的价值。依托品牌化实现价值增值,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补足”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促进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推动全县农产品加工后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发展,提升品牌效应,抢占发展先机。先期开展秸秆、米糠、麦麸、饼粕、家畜骨血等副产物梯次加工,按照科学配方生产牛羊及家禽饲料、有机肥料和其他产品。鼓励小企业或个体户建立农牧业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应。

补齐”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短板。立足现有生物产业基础,着眼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延伸发展生物菌肥、生物制剂、有机肥以及土壤改良剂等新产品;把握东西帮扶协作机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入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企业和生产线,发展以天然植物提取、中药材种植及中药饮片加工、生物仿制药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壮大工业型环保设备制造业。着力推动工业污水处理设备、养殖污水处理设备、废气收集处理设备等工业环保设备的制造、安装及销售,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机电设备、数控自动化设备机械等环保设备的配套研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推动生活服务型环保设备制造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研发生产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和市政污水处理设备等生活服务型环保设备,推动环保设备制造向精细化制造升级发展。积极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施工、设备制作、系统运营管理、售后跟踪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环保企业,着力完善研发中心、技术试验中心、产学研技术交流中心等配套研发设施。

培育发展智能制造业新动能。紧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推动发展智能机器人生产制造,支持发展制造具有视频、语音、行为互动的生产生活智能机器人和机械制造、高层建筑施工等工业机器人,着力打造涵盖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较为完整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积极研发制造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智能设备,完善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加快推动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力实施智能设备制造产业园项目,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智能制造试点。鼓励在相关行业移植、推广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重点发展环保降解吹膜机系列产品、城市排水排污数字通风暖通设备、可降解薄膜塑料设备等系列智能设备产品。

4.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培育绿色高质量发展能级

持续培植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复合型产业架构。一是旅游+产业转化模式。神林乡辛平村充分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改造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使农民变工人、农院变宾馆、农产变特产、农村变景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温堡乡新庄村与盘龙山庄抱团发展,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六盘山地区食用百合及鲜切百合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着力打造了西部百合爱情谷主题景点,发展果蔬花卉种植、林下特色养殖和食用百合加工销售、生态餐饮服务,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陈靳乡新和村以村集体经济为龙头,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马社火传习基地”,利用传统的人文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文化+产业转化模式。将魏氏砖雕、杨氏泥塑、隆德人造花等生产工艺、品牌产品和企业文化转换为旅游产品,使工业设计、生产、营销过程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通过企业转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依托红色旅游和六盘山冷凉型气候和丰富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业,并开发药膳、药茶、药浴、药饮等系列中药养生保健产品,开发食醋、沙棘饮料及特色食品,增加农民收入。杨家店村大力发展菌菇种植基地,培育种植茶树菇、灵芝、双孢菇、羊肚菌等高端食用菌6类,开发灵芝、孢子粉、菌菇等养生产品,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等元素融为一体,提高周边农家乐、餐饮、住宿经济效益。

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加大旅游景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及景区公厕、生态停车场、购物店、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科学设置旅游景区引导标识,加快旅游生态环境改善。结合隆德交通,加强旅游公路建设,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环线,实现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的快行慢游。全面改善全县交通道路环境,高标准完成隆张路和隆泾路两侧道路绿化、景观,同时融合隆德文化特色,打造节点景观小品,彰显隆德旅游文化特征。推动“旅游大巴”“旅游出租”“旅游公交”建设步伐,建立立体交通网络,推进大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旅游交通实现无缝对接。合理发展高星级酒店,规范发展经济型酒店,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酒店、精品民宿5家,提高隆德游客承载力,实现旅游住宿接待多元化。进一步挖掘具有隆德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培育一批“隆德味道”餐饮品牌,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旅游小吃特色街区,支持特色餐饮发展,争取2025年达到10家。积极研发和生产具有隆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隆德礼物”,在全县各景区景点、汽车站、旅游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设立销售展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文化旅游产品营业收入取得新突破。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开发生产、特色轻工设计制造三大特色加工业集群发展,补齐特色农业产业链。

加快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高效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效城市配送模式,利用好“互联网+”高效物流等业态创新,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滚装运输、甩挂运输、驼背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打造多式联运综合型区域物流枢纽,重点服务“隆德黄牛肉”“六盘山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进一步拓展现代物流园功能,建设“物流大数据”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区域物流集散及信息化管理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物流平台经济”,提升隆德物流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制造业等的深度融合,促进商贸流通、网络金融等创新发展,实现数据集合共享、服务完善提升、资源协同调配、设施建设升级,打造隆德本土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功能完备的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连接城乡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搭建功能齐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重点打造“掌上APP”“社区零售店”“订单农业”等同城生活线上平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做大做强客服经济。加快健全自然资源产业和生态产品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生态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系列标准规范,把无公害、“绿色”标准的推广与优质生态产品基地、现代自然资源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和自然资源产业信用体系,制定自然资源产业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进产销监管链和生态产品服务认证机制。加强自然资源产业和生态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建设生态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生态产品连锁超市、新型电商企业和仓储物流业发展。

优化提升生活型服务业层次水平。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养老服务水平,发展壮大健康产业,打响隆德康养品牌。充分发挥中医在健康养老的重要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探索建立一批以保健养生、医疗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引入和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加快智慧养老服务,建成一批智慧养老示范社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盘活闲置养老资源,支持建设隆德县康养中心,全面开展隆德县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推动社会养老产业发展。

(四)加强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广泛带动全社会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1.培育生态文化,打造隆德生态文化特色

继承传统生态文化。紧密围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分挖掘隆德县独特农牧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边塞文化、少数民族聚居文化、民间艺术文化中的生态元素,把生态元素注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明确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普及工程、环保知识宣传工程(教育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培育工程,打造生态文化新高地,形成辐射带动区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的文化力量。

传承发展黄河支流文化。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传承、弘扬具有隆德特色的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深度挖掘其时代价值,在讲好隆德故事、展示隆德形象上推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搭建有品牌力的文化载体、建设有带动力的示范项目、打造有传播力的宣传平台,做好“旅游+”文章,做靓隆德旅游品牌,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使隆德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2.积极宣传倡导,推动全民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

持续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强化宣传教育,倡导节约用餐行为,推进光盘行动。每年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并把绿色消费纳入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进“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加大反对食品浪费宣传报道力度,编制爱粮节粮科普读物,引导家庭按实际需要采购食品。

扶持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低碳出行理念,建立经济政策鼓励引导机制,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车辆,开展低碳出行推广及教育活动。发展慢行交通,加快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扶持和鼓励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完善公共出行设施,强化常规公交与土地协调互动,以社区公交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公交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形成“城市公交为主体、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延伸、出租车为特服”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城乡居民乘坐公共交通。

全面倡导居民绿色生活。完善相关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引导家具等行业采用环保原材料,加强VOCs等污染控制、切实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动完善节水器具、节电灯具、节能家电等产品的推广机制,鼓励公众购买绿色家具和环保建材产品。积极推进沼气、太阳能在农村建筑中的应用。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完善扩大绿色回收体系,加强垃圾源头分类及减量化管理。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方式,培育公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意识,带动全社会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推动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进程。

3.面向社会各界,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体系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通过在党校和干部学院的专题培训班,以及党员干部常规培训、轮训中增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关培训课时等形式,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在职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全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培训;鼓励和引导广大机关单位人员自觉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

加强企业宣传教育。以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的模式,推动企业积极制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培训计划,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环保知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教育,规范企业发展行为,提高企业绿色环保发展自觉性。鼓励企业培育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企业文化,引导并支持企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企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创新校园教育体系。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教育纳入隆德各级教育体系当中。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作用,通过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及引导学校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小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教育实践,普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爱护草木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环保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学习纳入教师的业务培训。

推进农村教育活动。培育美丽乡村和特色文化村,开展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特色发展典型村镇、文明户等活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相关知识下乡,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知识向农村传播。

4.拓宽宣传渠道,提高群众体验感和参与感

加强传统与现代宣传方式结合。将生态环保工程成果,生态文明建设进展,自治区、固原市最新发布的有关生态文明的重要文件,转化典型和成功经验、建议及时刊登到党政机关简报上,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关注力度。打造专业化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网络宣传平台,及时对宣传平台进行维护与更新,确保宣传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建设基于网络应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传教育基地,结合网络宣传平台,提升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认知度。

积极推进多平台开发利用。利用党校平台,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讲堂,邀请相关专家对党政机关干部进行培训,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涵和外延。通过校地合作共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基地,在实地调研中增进学生的生态体验,实现教育与宣讲活动实现常态化。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湿地、地质等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科普馆、标本馆、体验中心等文化场所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公众充分感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文化和服务价值。

5.加强企业交流,健全全民参与监督机制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监管部门公开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畅通获取环境信息。健全企业环境行为公开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开放企业环境教室、企业环保志愿者及主动邀请公众来企业参观和学习,促进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跟踪报道整改进展情况。加强环保举报工作规范化管理,督促做好群众举报受理、查处和反馈工作。鼓励公众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件、电子邮件、政府网络、微信微博平台等途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五)健全完善体制机制,长效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成果

1.保护与修复融合,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科学开展生态修复,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条件,坚决打好“蓝天、绿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保障。

完善创新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严格环评准入门槛,严审“三线一单”,防治新增环境问题。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科学布局建设生态监测站(点),完善生态监测技术规范。建立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年度“双增”监测体系,加强草原、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的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建设,强化定期监测、成果阶段验收和综合评估,推进监测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提升生态保护与建设调查监测的统筹性、整体性和联动性。

2.转化与发展结合,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快资源有偿使用。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鼓励引导开展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林权交易等生态指标与生态资源交易机制,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有序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机制,通过政府定期评估生态价值补偿,政府(社会)依法逐年回购补偿、同流域使用者跨界按量补偿、发展生态经济创收补偿、超标排放污染环境赔偿、碳排放权、排污权公平交易市场补偿等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研究实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项目评级制度,构建社会参与的生态融资机制,形成生态补偿特殊资本市场。

开展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持续推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转变林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碳汇林业,开展碳汇交易,推动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森林资产,在全区先行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隆德经验”,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把握国家“十四五”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新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碳汇交易试点落户隆德。以国有林场、大型合作社为龙头,利用苗木腾退土地以点带面积极发展碳汇林,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学习考察北京、天津、上海等试点地区国家碳汇交易模式和经验,努力打造西北地区碳汇交易样板区。

3.损害与赔偿关联,完善生态环保责任制度

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指标和考核体系,根据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和职责权限,合理确定审计内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监督责任履行情况、相关资金征用和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等内容。依法客观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承担的责任。组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建立分区分类的离任审计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大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违规成本,及时妥善处理环境损害赔偿纠纷,确保环境侵权受害人得到及时全面赔偿。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党政领导干部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后果的官员,实施终身责任追究,包括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的追究。

4.目标与考核挂钩,制定生态环保评估考核机制

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体系。以县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维系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导向,合理确定核算指标、核算因子、定价方法、核算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评估体系,推动县域生态功能“价值化”,建立隆德县生态资源“账本”。以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探索构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和核算机制,探索确定森林、湿地、水环境等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类型的概念内涵、核算方法和核算技术规范,建立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为生态资源转化提供有效依据。

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数”建设成效评估。依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数指标体系构建隆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指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评估,衡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水平,研究归纳总结典型经验模式。定期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评估考核,建立年度评估成效考核制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保证金制度,健全奖惩机制。

(六)努力建设“五个示范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样板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隆德县生态资源禀赋,切实在服务国家战略、担当宁夏责任上做出隆德贡献,努力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全域旅游、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个示范县”。

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全力以赴育林草、修生态、筑屏障,以“一山一河”为生态坐标,以重大工程为有力支撑,坚持植绿增绿并举、山上山下并进、治山理水并重,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四个一”生态经济林工程建设,突出抓好移民迁出区、裸露矿山、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治理,全面开展造林育林护林行动,全方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样性,筑牢六盘山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的示范样板。

坚持标本兼治,努力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示范县。坚持治山与治水双管齐下、防污染与护水源齐头并进,保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着力抓好“四尘”治理,突出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实行上下游共治、左右岸联治、点源面源共治、干支流协同治理和科学监测、适时预警,统筹抓好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养殖、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治理,做好农村“厕所革命”、化肥农药减量、农用残膜回收,在全区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渝河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Ⅱ类优水质、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坚持质量效益,努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突出抓好旅游宣传、品牌打造、软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改善四个关键,着力构建“两带四区”全域旅游格局。大力实施“旅游+”战略,重点建设避暑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农业+生态垂钓+特色餐饮等综合服务体,不断丰富生态休闲、红色文化、乡村体验、康养度假、冰雪运动旅游业态,全面提升智慧导游、旅游接待、消费体验标准化服务水平,全力以赴树品牌、提品质、扩影响、增效益,切实让旅游带动全县人流、物流和其他产业活起来,不断擦亮“山水隆德、避暑胜地、康养福地”的金字招牌。

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建设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紧紧围绕特色种养、绿色食品、生态经济、特色加工、文化旅游产业定位,全力以赴调结构、拓领域、育企业、壮产业,切实做活做优县城轻工业园区和全县扶贫车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以黄芪、秦艽、柴胡、丹参、当归为主打品种,搭配种植板蓝根、黄芩、大黄等品种,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特色产业发展。要以调整用地结构为抓手,通过荒山造林用一批、补植补造用一批、退化林分改造用一批、城乡绿化用一批、开拓市场用一批等有效手段。要以推动“隆德黄牛肉”育养加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核心,积极培育并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推进肉牛产业向绿色优质、高端高效方向发展。要以推动肉牛产业联盟体系建设为纽带,引进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打造龙头企业,培育龙头品牌,形成拳头产品,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加销链融通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坚持统筹协调,努力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塑形”“铸魂”两项工程,完成新一轮美丽乡镇、美丽村庄建设,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环境综合整治,健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成设施配套、产业支撑、规模适度、生态优美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美和百姓生产生活美。

(七)强化经验模式总结凝练,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隆德智慧

1.“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模式

结合隆德县目前实施推进的“四个一”林草产业,将“四个一”林草产业与生态造林、城乡美化有机结合,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多方参与模式,坚持以气候条件定品种、以水源定区域、以水量定规模,围绕河谷川道区、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找准适合隆德种植的一棵树、与市场对接的一株苗、与产业配套的一棵草、与旅游适宜的一枝花,全面铺开,多点成势,多元化引进企业,全方位提供技术服务,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调动企业、合作社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产业基地,促进林草产业与全域旅游、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深度融合,逐步向市场化、组织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实现山绿与民富双赢。同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支持林业企业开展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森林认证等,新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完善林业产业政策,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林业品牌保护和利用,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2.“林下种草,以草养牛,点面结合,户繁场育”循环草畜产业模式

以“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品牌”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合作社和养殖户,推行“大集中、小分散”养殖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提升肉牛养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优质化水平。同时按照“种养结合、草畜一体”的思路,鼓励农民在自家林地种植苜蓿或资源化利用耕地玉米秸秆,为龙头企业和自家的肉牛养殖提供饲料,再将牛场粪便收集堆肥处理后用于饲料种植,构建“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种养循环模式,推动草畜平衡发展,实现传统养牛业向现代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六盘山水,黄河支源”全域旅游模式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民俗文化、健康养生、休闲度假、非遗传承”六种文化渊源,凸显“红色之旅、书画之乡、高原绿岛、丝路古城”四大地域特色,做强做大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四位一体”旅游格局。发挥工业园区、传统作坊、传承基地产品开发、展示、销售等示范带头作用,开发民间书法、绘画、剪纸、刺绣、宫灯、社火脸谱等产品,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加大旅游景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及景区公厕、生态停车场、购物店、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科学设置旅游景区引导标识,加快旅游生态环境改善。积极研发和生产具有隆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隆德礼物”,在全县各景区景点、汽车站、旅游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设立销售展区,实现文化旅游产品营业收入取得新突破。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开发生产、特色轻工设计制造三大特色加工业集群发展,补齐特色农业产业链。最终实现隆德县旅游产品全域覆盖,打造成为宁夏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集中发展区、西北避暑旅游目的地。着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着力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升文化旅游基础建设,吸引社会人员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六、工程项目

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隆德实际,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步确定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24项,包含生态功能提升工程、环境质量改善工程、高质量绿色发展工程、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程和生态制度创新工程,共五大类,工程总投资约11.23亿元。

(一)生态功能提升工

生态功能提升工程主要包括隆德县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四个一工程”、隆德县美丽乡村绿化建设项目、隆德县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和规范化建设工程、县城至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污水管网工程和好水河生态修复项目等6个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约1亿元。

6-1 隆德县生态功能提升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地点

投资估算(万元)

建设时间

主要责任单位

1

隆德县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神林、联财片区配套工程),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新建泵站1,200立方米的圆形蓄水池2座。单间面积61.75平方米的过滤间2座;布设扬水管、高坪补水管、干管、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排水管、出地坚管、滴灌管1912千米。滴头1764560个;各类阀井353

神林,联财区域

1910

2022-

2023

县农业农村局

2

四个一工程”

建成千亩青贮玉米种植展示区,在全县12个乡镇集中连片种植300-2000亩青贮玉米示范点12个共14万亩,完成休闲农业示范点景观牧草种植示范区。借助“四个一,工程的顺利实施,以种养结合、绿色发展、休闲旅游为目标,在神林山庄、益龙山庄、清凉山庄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周边以“花草间作,的方式种植观賞牧草20亩,提开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旅游档次,美化周边环境。

全县

2000

2022-

2023

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

3

隆德县美丽乡村绿化建设项目

对相关道路、重要节点、村镇、河道、及重点地段周围荒坡,沟道等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相关县域

393.98

2022

县自然资源局

4

隆德县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和规范化建设工程

水库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建设标准化围网,声光视频监控预警系统,水库路面硬化工程。

相关县域

500

2022

生态环境局

5

县城至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污水管网工程

给排水设施建设,杨家店村至县城排水设施10.5千米,主管道修建。使居民收人水平发生变化,促进地区的基础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信息、物资及人员的流动,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全县

1240

2022-

2023

县住建局

6

好水河生态修复项目

在香水河、盛义河、秦家沟和涝池河入泾河口各建设雍水坝1座,形成10万平米浅水型水面,建设表流湿地,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建设河流缓冲带。

相关县域

4000

2022-

2025

县水务局、生态环境局

(二)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环境质量改善工程主要包括渝河流域水生态治理项目、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隆德县张程乡五龙村、桃园村、等四个村3.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隆德县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神林、联财片区配套工程),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隆德县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神林、联财片区配套工程),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隆德县水库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隆德县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提升改造项目6项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约1亿元。



6-2 隆德县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地点

投资估算(万元)

建设时间

主要责任单位

1

渝河流域水生态治理项目

对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天然湿地进行封育保护,保护面积300亩,建设缓冲带20km

相关县域

2000

2022-

2023

县水务局、生态环境局

2

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建设河流湿地500亩,氧化塘40座,种植水草等水生植物400亩,综合治理河道6公里,新建神林乡污水厂2000立方米/年。提高了渝河输水供水效益,恢复渝河的生态功能,水质逐渐变好,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渝河流域

1380

2022-

2023

生态环境局

3

隆德县张程乡五龙村、桃园村、等四个村3.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按照标准建设耕作田、田间道路、排水沟、管涵,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土壤改良培育及其他农田建设工程。使耕地得到改良,农业生态系统大为改观,发挥明显的保水、保湿、保肥效益

张程乡

4200

2022-

2024

县农业农村局

4

隆德县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神林、联财片区配套工程),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新建泵站1,200立方米的圆形蓄水池2座。单间面积61.75平方米的过滤间2座;布设扬水管、高坪补水管、干管、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排水管、出地坚管、滴灌管1912千米。滴头1764560个;各类阀井353

神林,联财区域

1910

2022-

2023

县农业农村局

5

隆德县水库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

建设规模工程占地约4亩,建设黄家峡、直峡、清凉、张士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房4座及供排水系统、水库饮水管网、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黄家峡、直峡、清凉、张士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房4座共400平方米,供排水系统、水库饮水管网、排水管网、外围院落等基础设施。

相关县域

440

2022

生态环境局

6

隆德县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提升改造项目

县级4座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库区至站房采水管网双管线铺设、保温(加装伴热带)库区采水泵架设水浮子。水站监控设施及采水口安全监控设备,黄家峡水站院落围墙毛砌石及道路修建;张士水站专项电供电设施架设

相关县域

110

2022

生态环境局

(三)高质量绿色发展工程

高质量绿色工程主要包括2019年六盘山隆德县重点生态功能区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项目隆德县渝河县城段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隆德县千吨万人水源地4项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约8198.19万元。





6-3 隆德县高质量绿色发展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地点

投资估算(万元)

建设时间

主要责任单位

1

六盘山隆德县重点生态功能区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

造林绿化工程共82500亩,新造林200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5.54%。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善了森林结构和林地土壤肥力,促进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相关县域

3700

2022-

2023

自然资源局

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项目

实施森林抚育面积3000亩,维修林区道路,新建路障。

相关县域

351.1

2022

自然资源局

3

隆德县渝河县城段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

对渝河县城段生态景观长廊进行绿化,道路施工,广场铺装,土方建设,灌溉照明及附属设施工程建设。

渝河

3913.89

2022-

2025

自然资源局

4

隆德县千吨万人水源地

进行规范化建设。建成围网,界桩、标识牌、警示牌、监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自动监测、监测设备设施等。

相关县域

233.2

2022

生态环境局

(四)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程

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程主要包括自治区生态文明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生态文化传承项目、绿色生活引导项目等3项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约0.57亿元。


6-4 隆德县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地点

投资估算(亿元)

建设时间

主要责任单位

1

自治区生态文明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馆500m2;六盘山珍惜动植物园200亩;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200亩;生态文明青少年暨亲子教育基地100亩。

全县

0.5

2022-

2025

宣传部教体局、县文广局

2

生态文化传承项目

建立多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体系,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开展重要遗址、旧址保护工程。

全县

0.04

2022-

2025

宣传部县文广局

3

绿色生活引导项目

建立完善县城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公交车体系,建设环城自行车休闲跑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和配套激励补贴政策,建设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分拣、处理终端等配套设施,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推进家庭垃圾分类处理。

全县

0.03

2022-

2025

交通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县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五)生态制度创新工程

生态制度创新工程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机制项目、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项目、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估考核机制项目等4项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约0.14亿元。

6-5 隆德县生态制度创新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地点

投资估算(亿元)

建设时间

主要责任单位

1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机制项目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政策法规标准、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体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全县

0.04

2022

生态环境局

2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项目

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保护权益交易和生态保护融资机制。

全县

0.04

2022-

2025

发改局

3

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估考核机制项目

制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办法和考核制度,落实目标责任,健全奖惩机制。

全县

0.03

2022-

2025

组织部、政府办、生态环境局、财政局

4

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

制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开展隆德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

全县

0.03

2022-

2025

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要求,成立隆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研究解决规划、政策、项目等重大问题。建立各乡(镇)、各部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对各领域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强化责任意识。

(二)明确主体责任,健全监督考核

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试行)》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和网格化监管责任。建立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

(三)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固原市财政资金支持,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多渠道商业融资手段,定期公布项目的融资意向,引导社会资金融入建设过程,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管工作,统筹建设资金,确保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增加科技投入,强化队伍建设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支撑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推广生态环境修复、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创建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引进和培养一批环保、生态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领域所需的各类高科技人才。

(五)广泛宣传引导,发挥示范作用

定期召开年度总结、中期总结,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见效快、运作好的区域和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发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故事、模式,注重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发挥榜样引领和辐射作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