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隆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40423001/2022-00160 文号 隆政办发〔2022〕1号 生成日期 2022-01-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隆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隆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隆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29

    (此件公开发布)

隆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宁夏教育现代化2035》《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固原市社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隆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绩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隆德县委和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我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0年底,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15所,教职工2297人,在校学生23728人,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民办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教育服务链条,建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覆盖城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政治高度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提高坚决维护核心、服从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突出加强思想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设立县教育工委、教育体育局党组之后,又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全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推进“三强九严”工程,力促学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组建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党支部,教体局、一小、职业技术学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等,截至2020年,教育系统成立党总支5个,党支部42个,全县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双覆盖”,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党员比例达到33.3%。严格落实“九项基本制度”,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扎实推进党建思政“书记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书记领导、校长负责、教师治学、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更趋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一小党总支、二中党总支被评为全区教育系统第三批“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成立了教育团工委和县少工委,教育系统群团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学校意识形态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各级各类学校持续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拓展校内外思政教育阵地,利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创建具有县域特色的“红色思政”项目,让思政课更鲜活生动。坚持把书记、校长听评班队会情况纳入学校年(学)终考核,中小学课堂教学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形成了“教育圆梦奖学金”“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正能量的传递者”等一批德育品牌,涌现出“中国好人物”王亚莉、“全国优秀教师”李伟、“感动宁夏人物”潘鸿科、“马云乡村校长奖”获得者马欣灵、“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杨金龙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道德模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初步确立。

——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目标,全县13个乡镇、10个社区实现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自治区一级一类园6所。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五年累计增加幼儿园学位2100个,“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2%,比“十二五”末提高15.6个百分点。教育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学生学位和教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县城义务教育学校择校热持续降温,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2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4%。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以来,本县籍共有166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建成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7%组建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校区”的办学管理新体制,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出台《隆德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高中教育实施方案》,着力破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难题,不断补齐普通高中教育短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如期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

——职业教育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日臻完善,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紧盯县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本县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设置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草药种植与加工、老年服务与管理、食品生物工艺等15个特色专业,建成工程机械实训基地、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工业产业孵化园区岗前培训基地等4个基地,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职业技术学校5年累计培养鉴定2.7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2014年建成特殊教育学校1所,5年累计招收残疾学生332人次。通过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县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辅助”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和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全县已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聋哑、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2%,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民族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推进。通过两期“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累计建成学校4所,隆德县中学、二中、四中、一小民族教育的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开展,已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国家级1所、自治区级2所、市级1所。截至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4460人,占全县在校生总数的18.8%,高于少数民族人口自然比例,为繁荣区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各类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多元化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成人电大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社区教育活动经常开展,民办教育及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为补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

——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8.09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县生产总值比例每年保持在17%以上,连续5年均实现两个“只增不减”。通过实施幼儿园建设项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普通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项目、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等一系列教育重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4亿元,新改扩建学校校舍9.5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乡村“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D级危房全部消除,生均校舍面积达到国家标准。教育保障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覆盖各学段的生均拨款制度基本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五级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健全,各类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应补尽补。

——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出台《隆德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细则》等文件,坚持“合理增量”和“优化提质”并举,持续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实行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党政一肩挑”管理模式,选强配优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校(园)长平均年龄44.2岁。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着力盘活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5年累计招聘事业编制教师62名、特岗教师172名,安置公费师范毕业生13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方式,招收学前教师116名,有效缓解了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紧缺状况。全面推进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形成区、市、县、乡、校五级骨干教师梯队,截至2020年,培养(认定)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465人,占全县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9.5%。深入实施“国培计划”,持续完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培训制度,建立了自治区、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网络。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我县部优课数在全市领先。完善教师荣誉激励机制,每年召开庆祝教师节暨全县教育大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近5年获奖教师累计2431人次。

——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面落实《隆德县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方案(2019-2022)》,实现了光纤入校、校园网、录播教室、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设备、教育云平台应用、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七个全覆盖”,空中课堂有力支撑起疫情防控期间全县师生停课不停学。创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4所,建成覆盖全县所有学校的在线互动课堂330间,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均达到100% ,成功构建“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多级分层联动帮扶机制,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134+X信息化教学模式,学校常态化应用达到80%以上,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市党委和政府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为教育发展确定了目标,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县教育迈入由普及向更加注重优质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同时,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短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足,普通高中办学缺乏特色,职业教育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先行区建设需要,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对外开放不够,教师队伍结构不优、分布不均、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教育评价指挥棒不够科学,教育治理能力亟需提升,人民群众关心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够规范、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制约我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隆德教育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区、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目标,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使命,全面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弱项,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教育力量。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先手棋,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方法、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开放水平,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更高质量的普及,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规范发展。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规范,公办园教师编制补充机制初步形成,更好实现幼有所育美好期盼。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面实现。2024年底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督导评估,每年确保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规定指标达标,小学、初中差异系数不超过0.600.50。基本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

——高中阶段教育职普协调发展。普职比保持在合理水平,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有示范效应、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品牌专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

——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教教师队伍,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质量整体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稳步推进。教师配备补充途径进一步拓宽,中小学教师年龄、学科、性别结构持续优化,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显著提升,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全面推进,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提升,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队伍不断壮大,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在职业上有获得感、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创新力大幅提升,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

——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基本建成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每一位学习者都有机会接受更加适合的教育。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公平。紧密衔接各学段教育发展需求,科学确定中小学校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特殊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力得到更好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教育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有力。科学规范精准高效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趋完善,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效保障,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教育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互联网+教育”创新融合发展。建成“互联网+教育”标准规范体系“互联网+教育”和“三个课堂”建设成果广泛应用,校园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管理实现流程再造,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全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经验模式。

专栏一 “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2015

2020

2025

属性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72.6

88.2

95

约束性

2.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

77.2

83

预期性

3.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

——

100

100

预期性

义务教育

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6.4

97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3.2

94.7

95

约束性

6.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45

53.8

55

预期性

特殊教育

7.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4

97.2

98

约束性

8.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33.5

40

预期性

教育贡献

9.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

14.4

14.9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6

10.8

11.3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工程,构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新格局。

    1. 突出德育实效。一是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加强“三进”教材建设,用好统编教材,用足辅助教材,用活教辅读本。完善“三进”教学体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贯通所有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常态化推进中小学“三进”工作一体化集体备课、交流研修、示范课巡讲、优秀教研成果巡礼等活动。建强“三进”师资队伍,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三进”工作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完善特聘教授制度,遴选建设一批名师工作室。强化“三进”多元支撑,注重校园文化浸润,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质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担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法治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快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发展,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体化体系,铸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不断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打造“红色思政”育人品牌。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育人作用,团队各项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爱国主义基地、二中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红崖村老巷子”等研学旅行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依托本地红色教育资源,探索实施具有县域特色的“红色思政”项目。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的重要作用,完善“同城发展+校级协同+学校推进”的三级备课和教研机制,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利用VRAR等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整体推进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建立系统化实施机制,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坚持每年颁发“教育圆梦奖学金”,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表彰,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彰显榜样力量,教育引导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筑梦于心、圆梦于行。持续强化对学习类APP、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

专栏二 隆德县“红色思政”项目

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的重要作用,完善“同城发展+校级协同+学校推进”的三级备课和教研机制,实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对全县中小学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名师、中青年骨干、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团队。组织申报自治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研究课题7个,创建“红色思政名师工作室”28个,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开展1次“红色思政”研学旅行活动。推进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遴选一批德育优秀案例,选树一批德育教学名师,选培一批德育优质课。

    2.提升智育水平。持续加强二中、一小、张程中学、张程乡中心小学等“创新素养教育示范校”建设,引领和促进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素养教育向纵深发展,支持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学生个性发展。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将创新素养教育理念纳入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健全完善“五项管理”和“双减”措施要求常态化落实机制,进一步加强拉网式监测和全覆盖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巩固提高普高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逐步把普高集团化办学经验向初中、小学、幼儿园延伸,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思路建成若干教育集团,通过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学互通、学生互动和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文化共育、质量共评“四互四共”模式,积极探索优质均衡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大阅读”活动,持续深化“书香校园”建设。

3. 强化体育锻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持续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聚焦“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锻炼、科学健身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防控近视,强健学生体魄。推行“1+1+X”体育运动技能发展机制,常态化开展循环制积分制篮球和足球片区、县级联赛,巩固提高职中舞狮、四中安塞腰鼓、一小曳舞健身操、二幼社火、四幼滑板车等学校特色办学成效,稳步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校建设。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切实抓好“两操三课”,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体育活动达到1小时以上。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县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拼装式游泳池等公共运动场所。通过“学校+体协”推动学校体育多元化发展,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断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经常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全民健身计划》助推青少年体育发展,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类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以上,带动全县体育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专栏三 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发展行动计划

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持续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到2025年中小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和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全面达标。推行“1+1+X”体育运动技能发展机制,常态化开展循环制积分制篮球、足球、排球片区、县级联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校,建设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校等。

专栏四 隆德县全民健身项目

新建羽毛球馆12200平方米,游泳馆12000平方米,新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6个、乡镇多功能运动场6个,改造提升村级运动场80个。修建环北莲池自行车赛道27千米、环县城健身步道20千米,维修改造公共体育场塑胶面层及草坪。坚持每年筹办(承办)隆德县环六盘山国际自行车邀请赛、宁夏六盘山登山节、“全民健身季·万人健步走”活动等各类品牌赛事。

4. 增强美育熏陶。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聚焦“教会勤练常展”要求,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美育教学模式,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发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附属隆德一小示范引领作用,做强做优书法教学。充分利用隆德县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人才和技术优势,在职中、二小等学校开设彩塑、剪纸、皮影等校本特色课程。创建“1+12”校外艺术教育模式,以青少年活动中心和12个乡村少年宫为主阵地,开展辐射全县所有学生的免费艺术培训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六盘印象”青少年合唱艺术节等,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专业艺术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支持区内外艺术院校在本县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

专栏五 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提升改造项目

新建青少年科技馆、科普天文馆、儿童游乐园、青少年综合素质拓展培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改造提升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乡村少年宫,配齐配足必要的美育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

5. 加强劳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出台《隆德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劳动教育“8421行动,挖掘打造8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遴选培育4所自治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争取建立2个自治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争创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县。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持续加强劳动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环境课程、劳动拓展课程为主,适当参加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为辅的“三主三辅”劳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挂牌创建“二中六盘山珍稀植物标本馆”“山河中草药种植基地”等一批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城区学生到实践基地参加农业生产等体验性活动。健全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科学制定劳动教育评价考核细则。

(二)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蓄积基础教育高效发展新动能。

6.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创建。扩大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完善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幼儿园为骨干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品质非普惠性民办园,满足家长不同选择性需求。推进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师资短缺问题。继续推进区、市、县三级示范幼儿园建设,探索建立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公办幼儿教师和园长、向农村幼儿园派驻专业指导员、示范性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联办等机制,提高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学前儿童看护点的监管指导,强化科学保教,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积极推广优秀案例和优质资源,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

专栏六 幼儿园建设项目

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支持县城老旧公办幼儿园改造扩容,改(扩)建隆德县第一幼儿园1号综合楼3000平方米,新建隆德县第五幼儿园5940平方米,隆德县早教中心6000平方米。配齐配足城区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室内外教玩具和信息化教学设备,改造提升乡村幼儿园校园校舍。到2025年,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认定。

7.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综合运用投入倾斜、项目推进、对口帮扶、教师交流培训等多种方式,确保2024年底达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17〕6号)规定要求,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督导评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城镇学位扩容增位,建立校舍安全保障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补充更新长效机制。通过“四互四共”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强校带弱校新校、城乡学校对口支援等办学体制,培育壮大一批优质教育集团。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保障学生就近享有优质教育。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促进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强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发挥好监测结果的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教师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措施要求,全面清理精简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评比事项,建立“督检考”年度计划和“进校园”事项审批备案制度,未经县委办、政府办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

专栏七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

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动学校按标准班额办学,逐步化解大校额,2024年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认定。(1)扩建四中食堂综合楼1680平方米,新建观庄中学综合楼2300平方米、张程中心小学教学楼2000平方米、城关镇中心小学教学楼2200平方米、联财镇中心小学教学楼2100平方米,拆建二中教学楼4800平方米、二小实验楼2500平方米、杨河中学太阳能教学楼2400平方米、观庄中学太阳能教学楼2300平方米、张程中学教学楼2500平方米、杨河中学教师周转宿舍1050平方米、杨河中心小学教师周转宿舍10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6880平方米。(2)改造城关镇中心小学等60所中小学厕所5000平方米,新建化粪池602480立方米、排污管道9000米。(3)改建围墙4008延米,新建护坡6305立方米,硬化道路21353平方米,硬化院坪81305平方米,给排水管网改造12970米,砖木校舍翻顶、翻瓦50053平方米,校园绿化美化25382平方米,改造11所乡镇中小学燃煤锅炉及其他供暖设施。(4)安装校园内太阳能路灯725盏,更新厨房设备30套,运动场改造117745平方米。(5)购置“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等。

8.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全面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聚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为学有所长学生搭建成长通道,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保障,支持学校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大班额。引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鼓励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符合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实现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协调发展,规模比例保持大体相当。

专栏八 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项目

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造工程,加大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投入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增加选课走班普通教室数量,满足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加强数字化实验室、智能化探究室、社团活动室、体育场馆、多功能报告厅等建设,适应学生培养新需求。改造隆德县中学实验楼及学校附属设施,改造高级中学400米塑胶跑道、标准化运动场及其附属设施,改造隆德县中学和高级中学校园道路、管网等,实施普通高中“互联网+教育”工程,分批购置教学设备仪器、厨具餐具等。

9. 推进特殊教育延伸融合发展。启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着力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资源教室建设,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通过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推进医(康)教结合,提升残疾学生康复训练效果。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举办残疾儿童学前班,鼓励普通学前教育机构接纳残疾儿童,为符合条件的36岁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授予教育资质,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康教一体学前教育。鼓励中职学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初中毕业残疾学生就业技能和创业实践培训需要。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在条件具备时设置适合残疾人就业的特色职业教育专业,做好残疾学生“3+2职业教育衔接。帮助孤独症儿童接受特殊教育,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开展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

10. 完善弱势群体关爱保障体系。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健全校长、教师联系帮扶留守儿童机制,加强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坚持举办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的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关注寄宿制儿童心理健康。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与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三)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拓宽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径。

11.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的重要基础,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实施“双优”计划,把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为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示范性中职学校,支持打造一批适应本县产业需求、服务本县经济发展的优质专业,重点办好12个专业群。深化职普融通,发挥好中等职业教育“控辍保学”作用。

12. 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不断完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学生,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和“1+X证书制度改革,开发一批对接区市县重点产业的课程教材和X证书,建立技能类职业资格和职业学校学历双向贯通培养通道。

13. 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通产业链人才链和专业群双向对接通道,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五个对接”。组建覆盖重点产业链、跨界融通的新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落实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在我县重点或骨干企业持续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六盘山工业园区探索建设产教融合型园区。

14. 完善育训融通的服务机制。落实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完善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的激励政策,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依托工程机械实训基地、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工业产业孵化园区岗前培训基地等“四个基地”建设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提升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水平。建设一批“厂中校”“校中厂”,服务企业职工继续教育需求,提升职工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专栏九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

新建职业技术学校2号实训楼4000平方米;新建电子商务专业、养老护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智能制造专业、中草药种植专业实训室30间,购置配套实训设备;建设山河中草药种植与加工实训基地中药材GAP种植试验田、林下近野生中药材种植与推广试验区,建设中药材种植给排水系统及道路、外围围护及附属设施,购置中药材种植配套设备及土壤、水份、光照、空气等种植环境检测设备;建设职业教育“1+X”试点项目;进行校园维修改造,包括外墙保温、上下水维修、台阶维修、墙面粉刷等。

(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教育新期盼。

15.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健全社会育人机制,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服务教育,加大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免费向学生开放,丰富校外教育资源。健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

16.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县、乡镇、村组(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职业学校作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引导培育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社区教育。深化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持续巩固青壮年扫盲成果,逐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把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建设一批乡镇(社区)老年人学习场所健全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多种途径,提高老年教育的参与率和满意度。

17.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加大终身教育供给力度,支持办好宁夏电大隆德工作站,职业技术学校与宁夏电大联合开办、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小学师资教育、计算机应用、英语、汉语言文学、会计学等成人开放教育专业。完善职业学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机制,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高素质农民等社会群体,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学习者提升学历和获取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课程探索建立“终身学习卡”“职业培训补贴券”制度,健全培训前补贴和培训后奖励机制。完善学习者激励机制,将学习成果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提升教育服务先行区建设能力,厚植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优势。

18.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建立健全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战成果长效机制,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严防辍学新增反弹。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性监管,办好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全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水平。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19.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结构。紧密围绕自治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制度和学校布局调整机制,纳入本县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实施,推动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学校布局。科学确定中小学、幼儿园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推动乡村学校相对集中办学。建立与布局规划相统一的教育用地保障机制,严格执行联审联批制度,学校建设用地优先保障用地指标。依法落实县城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确保与居住区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0. 推动区域教育合作共赢。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省际、县际教育协作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闽宁等东西部教育协作,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科建设、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支持我县与福建闽侯县中小学校跨省建设教育集团、发展联盟,推动建立省际间教育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及黄河流域教育发展共同体,更好支撑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六)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展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作为。

21. 完善师德涵养机制。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全纳入机制,筑牢思想政治根基。深入发掘师德典型,开展“亮灯”活动,多种方式讲好“四有”好老师故事,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保障教师依法实施教育惩戒。建立教师资格认证查询违法信息制度和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依规处罚师德失范者,探索建立师德违规全行业禁入和学校负责人“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机制。

22. 优化教师配备管理。重新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采取优化学校布局、跨区域动态调整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政策,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探索教师跨学科、跨学段转岗机制。完善县内轮岗交流、学区(乡镇)内走教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特聘、巡讲制度,探索“一师多校、在线走教”模式,实施好“三区三州”教师支教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推进县域内教师资源共享,拓展教师补充配备渠道。探索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的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并建立通过调、转、聘等多种方式补充教师奖补机制,确保各类幼儿园、寄宿制学校等运转良好。

23. 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建立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统筹自治区、市、县、校四级培训项目实施精准培训和菜单培训,打造一批能长期有效实施的精品高端培训项目,解决重复低效培训问题,探索实行区内外高校与我县中小学相互协同、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施新时代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项目,以“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本”五级培训为抓手,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县内外结对帮扶学校“跨校联教、联校网教”,建立智能同步课堂,开展城乡教师“智能手拉手”,大幅提升未来教师信息素养。

24. 打造教育拔尖人才。建立教育高端人才定期选拔、定向培养机制,培育评选一批卓越书记校(园)长、特级教师、领航教研员、优秀班主任、教学名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健全自治区、市、县相衔接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和各类“名师工作室”建设体系,分级科学核定培养比例。制定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考核办法,推进职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人才资源共享,建立政策“绿色通道”,推动职业学校与县内外企业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吸引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25. 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落实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探索建立乡村教师补贴政策绩效评价制度,促进乡村教师提升教育质量。修订完善中小幼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科学合理下放基础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权,进一步提高中高级岗位比例。建立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每年通报表扬一批,定期表彰奖励一批。扩大乡村教师疗养规模,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荣休制度,为退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坚持举办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专栏 新时代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项目

建立教师培训区、市、县、校四级协调联动机制,以“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本”五级培训为抓手,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

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每年组织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音体美教师、语数英教师赴区内外知名高校或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七)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激发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新活力。

26.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进落实机制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强化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评价。建立分层分类教育评价制度,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用人评价,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强化教育教学过程性评价,逐步扭转“五唯”用人顽疾。完善教育评价落实保障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的教育评价监测机制,完善评价结果运用,逐步形成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7.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区市部署安排积极推进中考改革,将初中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纳入中考体育考试范围、增加体育科目分值,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组织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努力提升中职学生升入本科高校比例,形成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

28.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督导问责办法》,着力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新体系。健全本县教育督导机构,充实教育督导力量,配齐配强各级督学,理顺管理体制,确保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全面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评估,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校评估,适时组织教育重点工作专项督导,及时开展教育重大突发事件督导。强化学校督导评估,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督促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建立自我督导和自我评价体系,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分级分类建立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学校开展评估监测,强化监测结果研究与运用。用好通报、约谈、奖励、考核、问责机制,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

29. 深化教科研工作改革。优化教研机构职能,加强县、校两级教研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城乡联动的教研工作机制,完善教研员包片区、蹲学校、下课堂制度,深入开展技术教学融合创新、创新素养教育、数字教材应用、跨学科学习、实践性教学等新领域研究,强化课程育人、学业质量、教学评价、减负增效等重点领域研究,推进校本教研特色化建设,建设在线教研新模式,提高一线教师实践反思和教学改进能力。全面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紧盯国家和区市县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安排,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创新决策咨询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教育决策能力。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政策阐释解读,深入开展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

30. 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运用教学方式、组织研训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统筹实施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全面推行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具备条件的学校可自主选聘副校级领导,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探索学校先行面试的基础上组织招聘。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学校根据办学需求,在批准的预算额度内自主管理具体开支事项。

31. 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办学体系、差别化扶持体系和长效性监管体系健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机制,规范公有主体参与民办义务教育办学,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合理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规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健全学校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加强民办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完善规范社会力量诚信办学的政策措施,建立黑白名单制度,依法依规惩治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加强民办学校行政审批服务指导,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质量和服务时效。

(八)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32. 加快新型教育基础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区市县新基建战略,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建立和完善教育新基建保障机制,加强传统与新型基建统筹与规划,推动教育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建设协调融合发展,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与变革。依托“宁夏教育云打造服务本县所有学校、全体师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体化教育平台,实现智能应用覆盖教、学、管、评、测、研全流程全场景。

33. 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覆盖本县全体师生和全部学科,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因材施教,探索推进个性化精准教学。构建智慧教育教学环境,普及智能教学助手,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探索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广数字学校,开展在线教学、教研和课后辅导,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形态变革。

34. 提升师生学习能力水平总结推广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经验,争创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实验和实验校,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推进互联网+教育应用精准培训,全面提升全县教师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完善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和标准,充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课程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实践能力、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

35. 构建在线教育服务生态。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形成良性互动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县城学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支持乡镇薄弱学校适度使用在线课程开展日常教学。高质量建设中小学校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和教育APP备案审查机制,加强在线教育监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信息安全。

36. 建立宣传展示长效机制。健全“互联网+教育”工作机制,总结提炼“互联网+教育”建设创新经验和典型模式。建立宣传展示机制,拓宽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等宣传渠道,构建全媒体一体化传播体系,全方位宣传展示我县“互联网+教育”建设成果,全面提升隆德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十一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工程

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教学应用普及率达到100%。提质扩面“三个课堂”应用,推动中小学校“三个课堂”建设和应用覆盖率达到100%。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实现师生信息素养测评100%达标。健全示范引领和创新发展机制,培育10所以上智慧校园标杆校,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促进智慧教育发展。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学生成长等维度智能分析、诊断与评价。支持建设一批智慧教室、计算机教室、书法教室、智慧理化生实验室、数字阅览室、电子班牌、校园电视台、地理历史智慧教室、英语人机对话教室等。

(九)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实现县域教育治理水平新提升。

37.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健全教育法规实施机制,依法明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责范围,规范教育行政程序,确保教育行政权力合法、合理、有效行使。加强教育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执法工作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完善教育普法机制,开展全员法治培训,全面提升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校长、教师、学生法治素养,推动宪法精神和法治观念落地生根。

38. 增强教育领域风险防控能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机制,用好、教好、学好三科统编教材,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坚决防范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加强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建立引导师生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宗教工作机制。提升校园安全智能化防控水平,推进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建立学校与相关部门、乡镇相衔接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研判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医教协同长效机制,将中小学校医务室纳入本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纳入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管理范围,深化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打通校医职称晋升通道,完善校医培训机制。完善校内各类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健全学校师生申诉制度及其他教育救济制度,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建立教育舆情常态化监测应对机制,推动公众热点问题及时纳入教育决策研究事项。

39.提升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水平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落实“两个只增不减”。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和普通高中收费标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督促民办学校举办者依法落实投入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经费保障水平、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支持职业学校“双优建设,形成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强经费绩效管理,完善谁使用、谁负责经费使用管理责任制度,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估制度,强化教育内部审计监督,加强预算安排事前绩效评估、预算执行事中监控及预决算事后监督,建立覆盖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提高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

(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奋力开创教育强县建设新局面。

40.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研究审议教育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形成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县委、县政府向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选派党组织书记兼任政府教育督导专员制度,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认真落实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41.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的精准指导,持续开展学校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评星定格,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覆盖率实现100%。探索完善公办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配备机制,突出抓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加大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深化“双培双带”工作,把更多优秀教师发展成党员,把更多党员培养成学科骨干。加强党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畅通职业化发展通道。加强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推动团教协同育人。全面推广运用“互联网+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党建工作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教育多样化、学习常态化、督导实时化。

42.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形成管党治党责任链条,把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全县教育系统每个党组织、每个岗位上。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刻把握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规律,定期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廉洁教育,持续推进“清风校园”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四、组织实施

(一)建立落实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建立政府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规划落实机制,制定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建立规划执行年度推进机制,设立规划实施年度台账,确保各项教育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二)加强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实施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坚持开展规划年度、中期和终期评估工作。建立规划实施的预警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分析,提高监测评估分析结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及时为规划实施提供预警服务。

(三)建立公开制度。建立规划实施公开制度,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方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评价作为重要评估依据。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四)强化结果运用。将规划执行成效纳入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建立教育部门动态监测、县级专项督导长效机制。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规划执行专项督导,严格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督导结果作为部门和学校及有关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